建始龙氏繁衍迁徙概述
初考建始龙氏始祖龙纲公系伯高公48世后裔,明洪武二年自江西省吉安府永新迁徙到建始,至今已育24世,历时643年。根据族谱记载,元末明初,农民战争,改朝换代,社会极为动荡,建始始祖龙纲公兄弟7人,为避战乱,沿长江逆江而上,一落汉阳蔡甸,一落彝陵天台观,一落巴东铜锣坪,一落巫山坪陇,一落忠州石宝寨,一落梁山龙家冲,我祖龙纲公落籍建始大红寨,当时建始隶属四川夔州府南部边陲之地,山峦重叠,地广人稀,全县总人口仅千余人左右,户编7里。
龙纲公落籍建始大洪寨,在相邻的大水田、小水田屯垦,安顿家小,繁衍9世。龙纲公共生五子,编为长寿里,为二、三、五、七、十甲,灿公为七甲里长,其后裔后来相继迁至县城附近黄土溪,各支各宗遂繁衍生息,逐步分居,陆续外迁散居,安居乐业,秉耕读传家祖训。六世,七世先后有年公、友礼公考中进士,龙文,龙胜,龙为正,龙友贵考中岁贡,友通公,友升公,运公等考中秀才,多人在外为官,建始龙氏初显发达,名重一时。
明朝未年,由于明王朝的腐败,民不聊生,暴发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建始乃蜀楚咽喉,入川必经之地,首当其中,明末清初义军入川,建始龙氏九代祖国命公率子侄建团练,奋起抗争,保卫乡里,始得全境安宁,被南明朝授为守备,后再建奇功,升任云南寻沾协参将。因兵连祸结,张献忠余部入川,途经建始又值清军南下,战乱不已,生灵涂炭,壮者散于四方,老弱转于沟壑,白骨遍野,国命公、国钦公、腾极公、腾青公兄弟子侄率龙氏族人千余户,数千人远赴云南,追随永历皇帝与清朝抗争,国命公被授为兴陵伯左都督总统,国钦公授为总兵,腾青公、腾极公、龙葵公授明副将,后由于南明政权内争外斗,人心涣散,国命公等遂“昌光始投”,归顺清朝,授为清总兵,龙葵公为副将,攀云公任守备,凌云公授千总等一干将佐光前裕后,我龙氏族人在其庇佑下,得以保全,在云南异乡生息数十年,开枝散叶。清康熙初年,社会逐步稳定,离境逃乱者依次还乡,而此时川蜀一带由于战乱,人烟几乎绝灭,四川一省仅数万人,清庭开始鼓励湖广移民填川,离乡者回籍,时年国命公等已俱暮年,回乡心切,遂表奏朝庭,驰驿归里,康熙12(公元1672年)年带领部分族人由云南、四川等地还籍建始。而云南是我建始龙氏第二故乡,遂留下大部份子孙在曲靖沾溢州继续存息,其余部分依次还乡,途中,在湖南桃园,四川成都,重庆涪州、奉节龙坡、碴口石,云阳水磨溪等地又留下数支子孙,余众回到建始。由于战争,建始已数十年渺无人烟,断壁残垣,遍地荒凉。建始族人遂散居四方,挽草为记,重振家园。据史书记载,康熙20年(公元1681年)时,建始仅80余户,计人口数百人,缩编为三里,可见战争残酷,人如草芥。明末建始龙氏族人离境赴云南时携家眷千余户数千人,浩浩荡荡,此时回乡,总览全县人口仅数百人,而我们祖先不畏艰难,开基破土,耕读传家,修文习武,逐渐恢复生机,重振龙氏雄风。国命公兄弟有意修谱,又遭吴三桂及其党羽谭宏叛乱,复遭蹂躏,以致未能如愿,含恨而终。鉴于子孙散落四方,休戚不相关,劝诫无所惩,尊卑无序,宗支模糊,各甲自成派别。龙纲公11世孙庠生乘云公久有修谱建祠之意,然力不从心,一直未能如愿,直到贸易湖广汉阳,见张氏建祠的盛况,重有感焉,回乡后,遂出资修谱建祠,至雍正6年,终于完成建始黄土溪龙氏族谱的修编。由于未见原谱,仅凭父老传言,只能详其亲而略其疏,完成谱序,脉系,然后又在国、腾、云、鳞派行后立10辈派语,以及修订批蓄祭祀,奖励,罚惩等祠则,墓誌等,为建始龙氏战乱后,首次序谱。鉴于当时客观历史条件,尚不能全部至善完备,但毕竟形成了谱书的框架轮廓,特别是对祠则等家规族训的订立,对龙氏在外子孙落藉情况有了交待,使建始龙氏从此眧穆有序,行为有规,随着祠堂的建立,族务管理纳入规范。
过了140余年,建始龙氏从云南返回后,已成建始望族,进士、举人、贡生,在外为官者不计其数,然而远祖乘云公所序“水庭金必玉,有言其人兴”派行也没有得到高度统一和有力推广,清同治年间,时任孝廉方正候补州正堂龙纲公14世孙龙人启(派名龙泽会),廪生龙廷杰等开始继续接序修编新谱。于同治七年谱成。这本谱序语言更加精炼,姓氏来源略有交待,脉系、墓志,进一步补充完善,祠则按雍正版照录,重点确立了“金水廷必玉,有德世克昌,忠孝传家远,敦厚衍庆长,盛代仁恩广,熙朝治道光,培植昭永久,万禩毓祯祥”40派语,与建始相邻的奉节,恩施等县市即按40字派取名至今,建始已繁衍至“孝”字辈,即龙纲24世孙传承人。
其他各甲陆续回建始后散居不一,少量流向邻近的恩施、巴东等地,然字派各异,但大多数以金水廷必玉等40派取名为主流,建祠数处,分别管理。
光绪6年建始高坪龙泽陆等鉴于部分脉系在同治7年谱书中榜上缺失,遂筹资完成小水田补序,并接续部分脉系。
云南乃我建始龙氏第二故乡,明末清初,建始龙氏通族之人于此定居25年左右,国命公授职寻沾镇,即云南东北曲靖宣威之地,明末是南明政权的最后堡垒,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各种残余势力密集于此,有一段短暂的偏安与繁华,龙氏族人在此修养生息,国命公等还乡时,而大部分族人仍留在云南,仅雍正谱书记载有名者就有十余支。攀云公时任宣威千总,永镇滇东就地繁衍,龙氏后裔龙元臣、龙元品任昭通千总,其余人等逐步散居四方,据查,今宣威,会泽、马龙、沾益、富源乃北至昭通,东出贵州毕节等地均有建始龙氏生存生息。云南族人远比建始本土多,只是由于云南数百年未统一修谱,规范字辈,非但各县不相统属,就一县而言,各乡各自为派,士农工商各殊其业,春秋各祀其先,见面而不知谁尊谁卑,其伦安在?可叹诸因,暂留遗恨。
雍正版谱书尚能搜集部分云南族人信息,至同治修谱时信息已无,谱书字辈未传之诸地,以至与建始本土龙氏资源共享,失之交臂。
元未明初建始隶属四川省夔州。由于改朝换代,加上农民起义战争,四川受难最重,人烟几乎绝灭,建始近三十年渺无人烟,县城附近老虎等野兽出没,古木荆棘蔽日,一片荒凉。龙氏族人随国命公从云南、经贵州回籍,遂在成都、涪陵等地留下数支子孙,后沿江东下奉节,稍有滞留,在奉节龙坡、碴口石及附近的巫山、巫溪、云阳就地安置数人。余数从奉节经巫山回到建始。经查奉节龙坡国弼公已繁衍至15世,同治版谱书修成后,即送奉节腾枕公、腾先公之后裔,因此该支族人与建始字派相同。
建始龙氏进入清未,除个别宗支略为强盛外,大部分生计窘迫,典型领军人物不多。历史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建始龙氏不甘寂寞,自强自立,奋发拼搏,再度雄起,政界要人,军中武将,学术泰斗,社会贤达,富商巨贾,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各领风骚。然而由于清同治以来100多年未修谱,再加上战乱破坏和文革毁坏,历史文物,碑记大多无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时任建始新力建筑公司经理,龙纲公第20世孙龙红云,个人出资,以搜寻到的三本同治版谱书为基础,聚汇族中遗老,调查墓碑,搜集脉系,致力修谱,完成了1996版建始龙氏族谱,使得谱书流传面广,社会反应大,然而由于人力精力有限,错漏较多,很多龙氏族人榜上无名。
而云南宣威在清末民国乃至近代,仅个别小支系自行修谱,由于时代久远,对祖宗出处传讹记载有误,即使志诚心切,然南辕北辙以致误导,虽有谱书无益于世。近年来,各支族人修谱心切,纷纷提出修谱动议。壬辰春建始族人修编委代表南下云南调查会商期间,亲见其状,无不为之感动。原奉节县教委副主任龙有柱退出领导岗位后,在当地族人支持下,以建始1996版龙氏族谱为依据,从2006年起着力修谱。几年来走遍了奉节、云阳、巫溪、湖北竹溪的山山水水,收集整理编谱资料。
2011年,建始龙氏族人人力财力已经俱备,多有修谱愿望,城郊纲公17、18世孙龙玉才、龙有翼发起修谱倡议,族人纷纷响应,相继成立修谱领导小组,设编委,具体负责谱书修编工作,集中办公,签到应卯,立志完成《建始龙氏族谱》修编之大任。
草成凡例、谱书大纲,拟定目录,建立财务制度,实行规范化修谱,选定各支系负责人,内查外调,溯源查变,寻古碑,查文物,网上发贴,广集信息,热火朝天。2011年7月以来,召开大型会议六次,编委会议20余次。建始龙氏企业家出资,退休和退居二线的政界、经济、教育界经验丰富人士组成修谱中坚力量,各脉系搜集支系资料,然后又三下湖南长沙《龙氏通鉴》编委会,江西永新、安福查阅纲公祖源,寻宗问祖。历经奉节、梁平、忠州、巫山,南下云南宣威、昭通,东到巴东、宜昌、赤壁,近连恩施,远到江西吉安永新、安福寻亲祭祖,得到族人纷纷响应。显见我泱泱建始龙氏族人和谐、团结之氛围,尊祖爱宗之至诚,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之决心。于是修谱建祠乃当今族人众望所归,群情所托。记录出处,查清源流,适时续谱是为当今共识。今后尚需加大内外联系与交流,整合资源与力量,提升族人综合素质和水平,永葆我建始龙氏子孙瓜瓞绵绵,振振螽斯,百世其昌。成为振兴中华的一支生力军。
建始龙氏族谱编委会
二0一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