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宗谱重修序
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三日,细雨绵绵,春山苍蒙,麦苗寸许,柳条将舒未舒,万物生机待发。因自先祖志中公以来,龙氏传至今已十八世,前谱将满,且房分庞大。遵已故先祖龙自和嘱托,及永登县柳树乡龙家湾龙自信、龙自刚等重约,为祭奠先灵,详表各支,我与龙家湾族人一道,续修宗谱,并分两本:一为永登县柳树乡龙家湾学章先祖一支,一为天祝县华藏寺镇红大村学海先祖一支。
此谱续自龙家湾龙大山家藏本,并参考张家河新本。
龙氏家族源远流长,英才多出。据藏本,始祖志中公“于洪武元年跟徐丞相……。”可知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对我族就有记载,迄今已六百余年。始祖志中公曾转战湖南、湖北等地,明洪武年间到甘肃定居;二世祖润公至七世腾汉公皆为军中武官,至明万历年间屡任百户长、千户长等要职。可谓“将家之子恒为将,淮阴佐汉,王基四百,忠臣之后永为忠,包胥与楚,英名千秋。”藏本有“十四世后裔儒学增广生龙海清敬撰并书”、“十四世后裔龙维桢虔诚敬修”及“凉州学庠眷再晚受业贾名儒敬录”等字样,确知是十四世先祖海清、维桢等所修,海清先祖亲自撰写了序,由贾名儒复执笔;据藏本同一手迹的最后一页看,藏本约修成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后。海清祖对远祖之功德,表述详尽,意蕴深厚,字字充满对远祖之敬重与珍爱;骈散相间,既工整又飘逸,可谓文采飞扬,加之笔体遒健,凝重而不失秀丽,令后人在拜读之余,仰慕不已,不忍释手。
张家河新本有“十七世孙龙浮海、龙入海、龙盈海虔诚敬修供”和“中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已孟秋月吉眷晚骆其麟”等文字,知其修成于一九四二年农历八月间,自十三世万春祖先处分支。其序言简意丰,虽无法呈现其书法风采,因难舍其美,故录于后(标点为我推敲所加,可能有不尽意之处),亦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我族风貌。
我十七世祖应德,原为十六世祖学章之次子、应俊应海之同胞兄弟,原籍永登县柳树乡龙家湾。后续为十六世祖学海之子(学章祖、学海祖同出十三世祖万春公后),迁至现天祝县华藏寺镇红大村。应德祖尽孤子之精力,克勤克俭,躬耕自食,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后,家资略有殷余。应德祖秉性耿直,为人豁达,乐善好施,深得乡邻之敬重。文革时,大势所向,我族划为“地主”,唯成份论人,应德祖几经磨难,饱受艰辛。一九八○年平反,应德祖并未患得患失,笑谈个人之沧桑,劝戒后人做人、处世、举家……,一九八四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未时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四岁。
纵观先祖事迹,坎坷数百载,小至持家,大至为国,其骨其神,实令后人敬之仰之。“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此谱补旧纳新,将本支有关详附于后,上奉祀先祖,下警勉后人。
以上是重修龙氏宗谱序。
二十世后裔龙世诚敬撰并制
二○○五年清明节
附:龙氏先祖源流干支图
龙氏先祖源流干支图
始祖 志中公
二世祖 润公
三世祖 旺公
四世祖 鳞公
五世祖 泉公
六世祖 凤公
七世祖 腾汉公
八世祖 玉1、昆2、岗(妣 王、张氏)3、升4、节5
九世祖 方图公(妣 海、曹氏)
十世祖 吟8、旌7、耀3、康5、云2、沛(妣 陈氏)1、位4、旗6
十一世祖 泽久、泽新、泽永(妣 张、白氏)、泽庆
十二世祖 廷儒2、廷彦(妣 李氏)1

十三世祖 万春(妣 李、高、马氏)1、万雨2、万荣3


十四世祖 海清(妣 李氏)7 1、维瀚(妣 杨氏)2、维桢1、维禄2、维祥3



十五世祖 全善、好善(妣 赵氏)、述善、得善、黑娃、逢善、明善、同善、兼善

十六世祖 学泗、学洙、学汉、学渭、学章(妣 李氏)、学沂、学水、学源、学宽、学淮、学汇、学海(妣 李氏)、富贵子


十七世祖 应俊、应德(妣 吴氏)、应海 (注:应德祖为“降服子”,为学海先祖养老送终)
十八世祖 自仁、自义、自刚、自信(自信为先祖应海养老送终)、自和、自睦
另:自始祖志中公至海公计十七世,以上再无详细拟名,以下即以“自”字为十八世,而下议定流字两句:
自(中)大(中)世(中)选(下)泽(中),
德(下)耀(中)光(中)永(中)廷(下)。
二十世后裔龙世诚叩首谒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