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语言
伯高公至35世舜举公任南京观察推官前,无疑是汉族;36世采廉公从南京到渐江会稽任县令,再携子禹官禹甸迁河南卫辉府淇县再徒汲县而居时,也是汉族;37世禹官禹甸公复入江西居吉安府泰和县,仍是汉族;38世禹官公麻朝灵廷旺五子,也完全是汉族。
然而,自后五公起经过800多年后,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民族识别盖棺定认的事实是:禹官公长子宗麻公世居的绥宁县东山乡是侗族自治乡,麻公这支后裔为苗族;五子宗旺公所在的芷江县是侗族自治县,大龙乡旺公后裔全为侗族。好,问题就这样出来了:曾为大汉“平苗扫峒(侗)大王”的子孙,而今却成为苗族和侗族—-哎!我们龙氏宗族就这样有意无意上演了一出历史大闹剧;历史在这里也似乎开了一个若大玩笑。这是先祖们万万意想不到的戏剧大结局。这是叛逆吗?这是败俘吗。不,这是民族大融合与民族大团结的魅力;这是一出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的大喜剧。史上有少数民族被汉化,汉民族被少数民族化的现象也是司空见贯的,所谓择善而从、坐乡随乡、休戚与共,就是这个道理。何以见得?且看,就在禹官父子麻旺等公当年坐镇平苗扫峒时,麻旺诸公“以德服人,侗苗民各安耕田地,”为化干戈为玉帛,或许那时,麻旺二公就身先士卒,加入了苗侗行列(见第九篇章文献史料之扫峒大王龙宗麻。历史结局的安排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
民族识别暂且休谈,再从使用语言文字而论。就在以前1000年左右,麻公旺公他们或子孙们的生存年代里,或至少在迁徒来今天落居的地方时,他们到底是说汉语还是说侗语,也许其一,也许兼而有之,或许不会侗语(今大龙旺公后裔虽属侗族却不懂侗话)。这个问题似乎需要弄清而又似乎没有必要?不过,下面的事实却也正是本谱必须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
宗旺公、宗麻公子孙-我们的祖公,从芷江大龙或从绥宁东山迁徙到锦屏高坝也好、剑河柳富也罢、天柱石洞同样,这些地方都是紧临大山区,这是方园数百平方公里的北部侗族中心区的核心区(核心区的中心区外围有高酿、平秋、彦洞、敏洞、南明、桐林、瓦寨、款场、坪地、注溪、邦洞、兰田、凤城、社学、渡马、远口、岔处、茅坪、大同、三江(王寨)等乡镇),过去几十年前的农村乡下人,绝大多数是不会讲汉浯的,现在会讲些汉语也很“夹侗”,主要是c z s ch zh sh和j q p b等声母基本不分或难分(与两广、港澳差不多)。
尽管如此,因侗语无文字,记录资料全用汉文记侗音(官方正规交流等需请文人用汉文。1958年国家曾为侗语创立了拼音文字,但因为繁琐不实用,八十年代初又力足推广,也不凑效仍不使用),侗语词汇又多借汉语音意,只是在韵母和声调上略有变化而已;此外,这里侗族民间文学(包括故事戏曲说唱等等)其题材全部来源汉文学,特别是三国演义、西游记、薛仁贵、水浒、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天仙配(七姐妹)等汉族历史精典故事,可谓家喻户哓、人人皆知,全靠汉文记侗音和侗口语世代传承。而对于纯侗族文学(如南侗的珠郎娘美、萨岁等)及文化特征,就没有什么代表。还有巧合的是,上述地区尤其是中心区、核心区不仅是纯侗族没有任何他族杂居,而且多是宗麻公、宗旺公后裔。这说明什么呢?这依然说明:我们不是湖湘汉族迁来被这里土著民族侗族“侗化”;就是湖湘侗族迁来“坐东”当“主人”。神秘而复杂,难以解开。
2、民风习俗
民间风俗习惯名目繁多,在社会变革和移风易俗以来消失了不少,如:买猪饲养要熏烟头送猪进圈,生病请先生算命、卜卦、改煞等纯封建迷信已不兴行。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坎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最忌正月初一不生火,水盆洗脚禁吃东西,屋内忌打伞,女不摸头,男不摸腰。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等
服饰 19世纪70年代前,还流行自种棉麻,自纺布匹,自种兰绽,自制头巾、衣被、梆腿,自绣花边,自打草鞋、布鞋的“多自制”,戴手镯、颈圈、耳环、银帽、银扣等等。进入20世纪,这种自制品及穿戴习俗基本消失,与汉族基本同行。
婚嫁 过去, 19世纪前,多有姑舅亲和父母包办婚,也以男女在山村路边“花园”玩山唱歌自由决定,流传“不会玩山唱歌就要罚吃九筐生弥猴桃果”、不会唱歌玩山就不给结婚的说法。玩山唱歌要从初相会、换把凭、结交伴、相思恋、成双对等等步步渐进,一般要唱玩数年才私定终身。之后请媒人求亲,同意后过财礼。择日举行三天关亲酒宴。关亲期间男方要配伴郎数人,请一至两人吹锁呐,女方要请伴娘,皇客各两个以上。再后夫家姐妹嫂弟或堂姐妹等一年数次或节日期间,去娘家请新娘来住夫家,一般2-3年有孕后才落户夫家。现在以唱歌玩山择偶传统已消失踪影。
婚典全程 男方看上女方后,便托媒说亲,提一块糯米煎粑去,娘家同意了,便将糯米煎粑一点点地分给族里亲人吃。婚事搭成,选吉日订婚。男女方的舅母、姑妈及房族爷崽都前来吃油茶。男方给女方家的订婚礼物为一块银元、一块糯米煎粑、一两斤炒米、一壶酒、一个大南瓜、几斤猪肉等。吃订婚酒只放鞭炮,不送礼。
举行婚礼,女方家人要急赶制或购买嫁妆,诸如柜子、床架、火箱等。姑娘忙着为郎家的亲戚和房族老少每人赶制一双布鞋。一个姑娘伙伴出嫁,整个寨子的姑娘都赶过来陪,边帮伙伴赶制布鞋,边齐唱陪嫁歌。婚礼头天,男方为女方送去婚筵猪肉一百多斤,大米5到10斗、盐巴二十斤,送给新娘大洋一块。
婚礼历时三天,俗称“三日好事”。
第一日接亲,主要热闹在娘家。傍晚,男方派10多位关亲郎(男方青年小伙子)提着鸭子,挑着糯米饭小竹篓,口袋里背着黄豆,去女家接新娘。娘家听到鞭炮声和唢呐声,把大门关上,齐心唱起拦门歌。关亲郎答对答好,便可开门进屋去。不然,就得唱到天明。席间,娘家姐妹们(姨娘)要拿锅油灰给关亲郎“画脸”,饭后,姑娘们又围着小伙讨黄豆煮油茶。火生了锅架了,新娘娘伴们就伸手进新关亲郎口袋取黄豆煮茶,关亲郎当然不给,娘家“姨娘”们就揪关亲郎耳朵、鼻子,或用炒茶筷(比普筷大长三倍)打,意思是摘打黄豆使生黄豆马上出荚;再不给就被抬架上炕,意为把生黄豆熏干才开荚出豆,才得油荼敬祖,才给新娘出门。当然,也可折价抵资,只要关亲郎掏腰包就是了。
第二日迎亲。关亲郎离开新娘家时,要在堂屋里“酿海”,摆满酒肉,给12个大碗倒酒,盛一碗酒唱一首歌。完毕,接过娘家打发的“包袱”宝宝,众多关亲郎抬着嫁妆回家。接亲路上遇桥,新郎就得背新娘走,新娘到家,要换鞋,要跨越新郎家事先在门口烧的篝火;要与新郎一家共一张毛巾一盆水洗脸,再进入新婚房。
郎家迎亲兴吃“六合”。“六合”宴席摆在堂屋正中,坐上“皇客”和新郎的母舅及族中有威望6个人,吃一只鸡,先喝甜酒再喝米酒。“六合”开饭了,所有客人才可上席;“六合”席拳响了,所有餐席才可划拳唱歌;“六合”席用过的碗筷酒杯封好存放7天7夜,体现六合同心的神圣。“六合”席开拳行令后,亲友正席开始。
晩上又闹“新娘挑水煮茶”。关亲郎和新娘及娘伴一同来到寨上水井,有时故意远去几里外的他井或水源地。新娘和伴娘取水时,关亲郎用稻草编个小宝宝,在胯下插个胡萝卜当小“鸡鸡”,抱着毛宝宝学着小孩哭声,将小“鸡鸡”晃得高高的,冲着新娘去要喂奶,逗得新娘伴娘羞答答,众人哈哈大笑。七趣八弄(关亲郎故意往水桶加土加沙或推翻或人吊扁担加重等)把水挑回家来,又用生柴或芭蕉棒当柴,或生火后故意泼水灭火,这样三五次挑逗新娘伴娘煮油茶,意为试探新娘日后的耐烦心。直到乐尽了,茶吃了,关亲郎红包也送了(关亲郎和新郎亲属及亲戚都要吃茶并在碗筷上放红包给新娘伴娘示谢),大伙才散场。
第三日送亲,婚礼到最后那天,娘家专派十至二十多个“姨娘”来接新娘回家。当姨娘们进席时,关亲郎与姨娘们挨位同座,关亲郎就给姨娘们大块喂肉大碗敬酒。出门时,“皇客”从里房唱歌出来,唱过火塘,唱过灶房,唱到堂屋还得“酿酒”,又安“龙神”,礼仪尽致,新郎护送新娘回家,三日好事今日满,整个婚礼圆满结束。
婚典全程有礼有趣、完整规范,方圆百里村寨都在仿照盛行。
丧葬 老人去世,满堂戴孝要停柩中堂数日至十几日。停柩期间,对高寿者,家族人及来吊祭者要戒肉吃斋。要请佛教道士法师来颂经礼忏,开道场操度亡灵升天。亡者若为故妣,且要燃灯消灾解厄,满房族儿女媳妇悲哀踩灯,即:持香火跟随法师,绕着用竹席违着母亲灵牌明灯, 边听法师颂唱赞母歌,在乍间隔的鸣锣铃声中屈膝跪拜母亲灵牌。次日吉时,四抬大棺入土埋葬,后又择吉日扶山招龙。其间,还是请客送礼放铁简大炮、小炮,请锁呐吹司。年长者均为大厚老杉棺木土葬。年青无后者,或因其它事故或在外死亡者,不许进屋,一般要火化以薄板棺入土无碑不祭。所有亡者除所穿衣服外,均不陪葬任何物品,禁忌金银铜铁等任何金属钉棺入棺入土。
节日庆典 主要有春节、元霄、三月三、端午、七月半祭祖节(中元节)、中秋、重阳。与汉族无大区别。春节杀猪杀鸡打糯米糍粑,元霄节叫过月半(十四日),三月三要以猴木大宽叶包甜藤制的米粑,七月半(十四日)祭祖节祭祖宗祭古树古碑古井,重阳节打糯米糍粑、提鸭走亲,石洞或冷水都要举行盛大歌咏和斗牛比赛。喜事庆贺主要还有婚姻嫁娶、孩儿三朝、周岁、立房上梁、立大门、进新屋、贺大学、贺高寿等,各有不同的庆典活动,这些都要请客送礼放炮,吃油茶、汤圆甜酒、酒席宴客、猜拳发令唱酒歌。
3、饮食习惯
杂异的食源 以米饭为主体,多吃粳米,香禾糯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粑、肉、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最能治胃病。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蔬菜大多制成酸莱。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腌猪肉、腌鸭肉、腌鱼,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近年来,啤酒、果汁、可乐等也很盛行。相对说,城市就少喝这些了,除非年青人。
无菜不酸 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这些腌酸味菜的特色是:用料范围广。肉(猪、鸭、鱼、)豇豆、黄瓜、竹笋、萝卜、蒜苗(头)、葱头、干青菜末皆可入坛腌酸。
欢腾的宴席 酒歌最好听,宴席呤唱最欢腾。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唱出来意,唱出寓意,令人敬佩,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房族长辈或有威望长老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 体现盛情。
第七篇章家 居 物 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