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國家史册記錄政治的興衰,家庭譜牒敍述家族的傅承,所以編國史修家譜為歷朝歷代所推崇。世族名家,都用家譜記載家族的榮枯得失;黎庶之家,都把家譜作為傳承家庭歷史的重要工具。家庭有譜如國家有史册,人之有祖宗如樹木有根系,江河有源流。樹木根系發達才能枝葉茂盛,江河源流遠長才能奔騰不息。親愛親人才會尊祖敬宗,尊祖敬宗才會敬家立業,敬家立業才能凝聚族人,凝聚族人家族才能兴旺发达。传承过去,重視現在,追求未來,是我龍氏一族千百年来生存奋斗,迁徙繁衍,丕振家声的精神体现。
我族历史可追溯至五帝时期。帝喾是黄帝的子孙,帝喾有一庶子名叫龍。龍长大后被舜帝封作纳言,是虞廷专管出纳王命的官,后世子孙就以龍为姓。夏有龍圉,受封于禹都,商有龍威,显名于当世;周有龍穆,立德立言。繁衍自東漢我祖述字伯高,扶風京兆人。開始時擔任山都長,新息候馬援在《誡兄子嚴敦書》中贊其“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東漢建武二十五年,被光武帝提升為零陵太守,就遷家到了武陵。伯高祖生詔、明。詔公任潯陽丞,首次編寫家譜。詔公生瑜,瑜生襄,襄生宣,宣任東漢汴河巡檢,續修武陵龍氏家譜,當時的文學家蔡邕為族譜寫了序言。传至24世暹公字敬朝,以解元登第,任职道州學正,又遷家於道州。暹公生子霓,任庐陵主簿。霓生三子,长谅次谕三谋。谕公續修族譜,谕公的同科好友,當时的書法家柳公權为其寫了序言。傳至28世庚祖字西仲,授官江西廬陵吉水丞,由道州遷家到江西。任期滿後,因遭遇王仙芝黃巢造反,回不了道州,就選擇了在永新縣顧家村一蓮花塘旁邊安家。譜稱武陵龍氏扶風零陵世系,尊伯高祖為一世,後人稱為龍氏外譜。庚祖西仲生子懷,懷生楚,楚生況、侃。況生五子:欽、琮、瑊、瑀、琳。況公死後,遇地師指點,葬于旧時采鹽的義山下,並放鹽一包,預言:“富貴千百世,居分億萬家,子孫流出外,永遠有聲華”。後來況公的五個兒子果然都考取了功名,當時的人都盛讚龍氏一門五子登科,所以後人稱為鹽堆龍氏。侃公沒有兒子,過繼兄長子欽為嗣。自此以後,欽、琮、瑊、瑀、琳五房子孫自永新散徙各地,支流派分,都各以一房為歸屬,族譜皆尊庚祖西仲為一世,這就是永新世系,後人稱為龍氏內譜。
我族系欽公派下后裔。欽子真,真生凱,凱生曜。曜公字德辉,宋代擔任过茶陵令,自永新遷家到湖南茶陵,家茶陵褒書之東山。曜下孫通方,字碧岩,宋真宗天禧四年庚申(1020),授大理寺評事,由茶陵徙湘潭之舊七十四都地名榜塘居住。通方祖曾孫二:長瑞、次瑄。瑞任廣東提舉,瑄任內閣中書。宋神宗元丰六年癸亥(1083),兄弟同遷湘鄉南門太和坊,開湘鄉城南一派,衣冠之盛,领半州之遥,湘乡自此有龙城之美誉。宋元之际,湖湘屡遭兵燹,族谱佚失。元时家谱未续,明朝洪武年间,克敬公始修谱于前,宪宗时东台公续修于后,因年代久远,虫蚀残缺,前后失次。明万历二年甲戌,绍石公动仁孝之心再修其谱,尊通方公為一世祖,后人稱為湘鄉城南龍氏。
宋末元初,为避兵乱,城南族后裔纷纷迁居乡间。瑄公派下孫希勝、希士、希賢、希爵、希祿兄弟五人,由湘鄉縣南門第三坊遷居十四都大育橋,後遷扵第六都珍璉江墓園前居住。希勝公長子躍雲於元(後)至元4年戊寅(1338)二月初十日,由珍璉江遷上村鄉老額四十一都垇頭,建立地籍,交纳赋税,後裔派衍團田、烏洲灣、下嚴塘、龍家坊四大房。清乾隆五年庚申,四房集议,始修家谱。乾隆十一年丙辰分立祠堂,堂号敦周堂。清嘉庆三年戊午重镌家谱,後人稱為湘郷垇頭龍氏,尊跃云为垇头始迁祖。湖南省图书馆收藏木活字敦周堂嘉庆三年(1798)戊午重镌家谱四卷。我族清乾隆庚申谱、嘉庆戊午谱皆以城南谱为谱源,瑄(瑞)公至希胜间代次语焉不详,时间跨越太大。城南谱民国五年五修时,所阙世次按安化支谱补入。我族湘乡原籍(今属涟源)也有四修谱,我資阳支自清嘉庆三年戊午重镌族谱后二百多年了尚未续修。
明朝末年,流寇造反夺权,致使連年戰爭,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尤以写下七杀碑而著名的寇首在四川殺人如麻,田地荒蕪,无人耕种。满清政权为发展生产,鼓励移民四川,由此湘鄂大量移民进入川省,史称“湖广填四川”。敦周堂清嘉庆三年戊午重镌谱明确记载,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垇头一族有130多人先后迁徙四川資阳、中江、金堂、简阳、乐至、华阳、江油、开县、三台、射洪、仪陇等县落业繁衍,记录了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
清代康熙中叶,仁陳祖自湖南湘鄉上鄉村下巗塘率三子本彥、本偉、本志,迈出了湘郷垇頭龍氏徙川第一步;翻越巴山蜀水,歷盡艱辛,落業四川省直隸資州陽縣北鄉太和甲陳家溝,建立了湘郷垇頭龍氏入川的第一个居住地,并将川省情况反馈回湘郷,为以后的仁逸、本淑等入川提供了经验和落脚点。自仁陈祖入川落籍资阳始,至今己曆三百餘年,繁衍一十三代,资阳支後裔散居今資陽市內多個自然村落,以陳家溝(清資州陽縣北鄉太和甲)、四方沟(今资阳市简阳泰安村)、六毛沟(今资阳市乐至破河堰)人數為多。今川省瀘州一支,系仁陈祖栢應位下招福公之孫清洪、清達二公,民國九年庚申同遷瀘縣安賢鄉後裔。今川省樂至縣破河村,长埝沟村一带龍氏,系本淑之子栢岐、栢贤、栢榮等后裔。今川省资阳市简阳平息乡泰安村民和村一带龙氏,系仁逸之子本虔、本昆、本显、本华等后裔。立琮字廷芳,率子侄孙辈二十余人迁四川中江县,散居吴家井、万古桥、石板河、懶板橙、快活岭、弥陀寺等地落业。立贵字伯奇,落业四川金堂县小地名刘家沟。本达、本如迁居四川金堂县土桥沟,烂泥沟等地落业。
先祖们拖儿带女肇基于东西,扶老携幼创业乎南北,艰难承载岁月风雨,努力改变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世子孙。
本宗嘉庆戊午重镌谱,有连续出生时间记载的,上溯自跃雲祖立籍垇头始,至今己有七百年。歷經七百年兴亡更替,沧海桑田,本宗子孙仍謹守祖訓家規,秉承祖宗一脈,嚴格按照湘乡敦周堂譜牒字派取名,長幼有別,孝悌為先,繼承和發揚着武陵敦厚家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红朝太祖發動文化大革命,通令全國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旧風俗。宗祠家譜為四旧之列,紅火一炬,群龍無譜。幸我支族賢藏嘉慶戊午重鐫譜三冊於柴草堆之內二十年,先世資料,才得以保存下來。但終因藏非所處,蠹蝕蟲蛀,破損殘缺。又因年久失修,先世傳承,沒有接續;後生众多,無以記譜。加上人口繁衍,支分派別;或離鄉去裏,三五代後,至於親疏不辯,尊長不分。為承傳祖世,繼往開來,為我族後人提供尋根問祖的歷史資料。資阳支嗣孙泸州代清、資阳承建,依據本支清嘉慶三年戊午(1798)重鐫譜本,參考龍氏家族網上传的各地宗支譜諜為佐證,尤以通方公下各支谱牒对照辩证,究其源委,清其支派,考校时间,释疑补阙,择其合理有据者而采纳。
祖先者,就是以一个人发展成为千万个人的人。但千万个人也不能居住在同一个家里,必然要分开居住。先世分开居住,离我们越来越远;子孙分开居住,繁衍越来越多;先世越来越远容易忘记,子孙越来越多容易混淆。这样一来,家族就容易因涣散而遭到破坏。凝聚族人的最好方法,非家谱莫属了。居住地方雖然不在一處,但可以用宗譜為聯屬。原原本本,就像河流之有昆侖,至父而上至我始祖。後世子孫,一覽宗譜,就知道自己出自某公某祖,而產生尊敬祖宗的情感;知道某公某祖,分自某派某支,而產生和睦族人的思想。使我族後世子孫,披覽宗譜,能思及既往,千百世如一堂;聯綴現在,百萬人為一氣;體察將來,蓄龍氏騰飛之勢。
一個家族的譜牒,存在于後人,全靠不斷地續修補充。本次續修,以“老譜詳本源,續修敘支派”為原則,互行參觀,並行而不悖。核其真偽,作為實錄。供族人閱讀教正,更希後賢續修而不斷。
公元二零零九年己丑十二月
楚始祖伯高公七十三世孙 湘始祖通方公37代嗣孫 中國註冊工程師泸州代清敬撰
楚始祖伯高公七十二世孙 湘始祖通方公36代嗣孫 硕士博士副教授资阳承建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