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远古时代__华胥氏__中华民族的伟大圣母__华夏得名的肇端.
天皇,地皇,人皇(泰皇)___中华远古时代神话传说
“皇”的原始意义就是神祇,但神性稍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可称之为第二级的神祇。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博士议,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徐整《三五历纪》,皇甫谧《帝王世纪》,李昉《太平御览》引《春秋纬》都谓: “天皇、地皇、泰皇(人皇)为三皇.”
盖“三皇”称谓仅是一种传说,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
天皇(距今约300万__170万年前).是盘古开天辟地后,第一位最有卓越成就的领袖,寿命一万八千岁,有十二个儿子(族群或部落),帮助他治理日益增多的人民,中国人自此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具备国家的雏形。后来成为中国道教中的神祇北极星君,称作天皇和玉皇大帝。供人膜拜。天皇死后,又经过了漫长的若干万年,地皇在龙耳山诞生。根据现代地质科学“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
理论:地球在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还是一个整体原始大陆.到了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破裂成几大板块.怪不得那时称霸世界的DINOSAUR(恐a)遭到灭绝.距今1800万年时,印度板块脱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四千多英里,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造成原来的大海湾变成了帕米尔山结, 喜马拉雅山系等大山和高原,中亚及我国的新疆等原海滨之地变成了贫瘠的内陆荒漠. 喜马拉雅山系隆起(到现在都还未停止),由于巨大的碰撞和挤压,横断山脉变成了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亿万年来,适者生存的物种,包括我们人类的先驱,顽强地繁衍发展开来.全球不断发现数百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化石,我国云南也发现了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特别是诸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怎不是对这一地球巨变的追忆和诠释.
地皇(距今约170万__70万年前).又称地皇氏,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据说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族群或部落),兴起于熊耳(今河南宜阳市西)、龙门(今河南洛阳市南)等山。据地质考古发现:这一旧石器时期,我国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河流域,环渤海湾,蒙古高原,黑龙江流域,长江流域,岭南两广,许多地区都有过早期人类活动的足迹.
在天皇时代的晚期,由于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猛涨,陆地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类和动物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当时天皇的统治已经衰落,很可能与人类堕落和环境变迁有关。
就在天皇氏衰落的同时,一个新兴的人类集团正在发展和壮大,这就是兴起于中原地区的地皇氏。由于中原地区遭受水患,地皇氏家族向华北迁徙,分别占领了华北平原中的一些高地。在迁徙中他们与衰落的天皇氏居民混居在一起,先后建立起了十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号称十一兄弟。他们共同推举一人为领袖(部落长),号称地皇。此后这十一个部落各据一方,以狩猎和采撷谋生,一代一代循环延续。
据史书记载,地皇时期的人类有三大贡献。
一是“定三辰”: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地皇时期给“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
二是“分昼夜”:以前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只是顺其自然。地皇时期的先祖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
三是“有岁月”:以前是没有岁月之分的,地皇时期的先祖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两项加起来统称为“有岁月”。
这三大发明揭开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序幕,为中华远古文明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现代科学考证:地皇时期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期,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115万__110万年前的陕西古蓝田人,和距今70万年以前的山西芮城匼河涧人,所使用的石器基本相同。其中有刮削器、大型砍砸器,还有一种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是利用石英砾石制成的。“匼河文化”和“蓝田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远古信息,为研究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皇时期的人类社会组织仍属于血缘群落,婚姻形式依然是血缘群婚。过着群居生活,食物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野菜。
匼河与蓝田两处遗址都发现了有用火的痕迹,进一步证明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用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正缓慢的向着远古时代的早期文明靠近。
人皇(泰皇)(距今约70万__20万年前).《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说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贵。泰皇,较后的书称为人皇,即传说中的太昊伏羲。李斯本为楚国人,楚国贵族所祭拜的神叫东皇太一(或泰一),又称泰皇。
人皇又称人皇氏,九头氏,居方氏.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按《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云:“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有九色。”当是其所本。
当时地皇氏已经衰败,天灾人祸横行,地裂山崩,洪水泛滥,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南及沿海大部分被海洋吞没,人类再次面临灭顶之灾。幸存者只好向高原和山地逃亡.
人皇时期的所谓分政,实际上就是分散逃亡;所谓抗灾自救,也就是躲避洪水;所谓兄弟九人,是指各部落群体的首领;所谓的九州,也并非只有九个地区,古人以“九”为多,“九”常常用来表示多的意思,显然这里的九州是指很多区域。
当时居住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类,在大洪水的逼迫下,化整为零,分割成众多的小部落群体,每个群体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他们在头人的带领下,逃亡至理想的高地,划定本部落的势力范围,建立新的统治区域。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这次海浸造成的人类大迁徙,使中华人种再次向四方扩散,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还有部分人类走出中国,走出亚洲。
人皇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晚期。人皇时期的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__中期。
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奔跑,他们的上臂和手的灵活性已经和现代人相差不远,他们的身高大约有156厘米左右。他们所制造的石器已经很精致,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坚硬的水晶、砂岩、燧石、石英岩等。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火和管理火。
由于当时全球气温升高,北京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许多。“北京人”居住区的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和沙漠。他们几十人居住在一起,过着狩猎、捕鱼和采集的生活。
人皇时期的社会组织依然是血缘群落,婚姻形式仍为血缘群婚。不过此时他们已经知道了羞耻,开始用串起来的树叶和树皮做衣服遮体。
史书上说,人类从人皇开始至黄帝政权结束共分为“十纪”:
一是“九头纪”,即人皇时期的兄弟九人执政。
二是“五龙纪”,有兄弟五人分而为政,名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
三是“摄提纪”,共五十九姓治天下。
四是“合雒纪”,以三姓治天下,教人居住在山洞里。
五是“连通纪”,以六姓治天下。
六是“叙命纪”,以四姓治天下。
七是“循蜚纪”。
八是“因提纪”。
九是“禅通纪”。
十是“疏仡纪”。
自“九头纪”至“叙命纪”,共传八十三个政权。
“循蜚纪”以后记载不详。
“禅通纪”终于炎帝神农氏。
“疏仡纪”则始于黄帝轩辕氏。
从古史记载中得知,自人皇时期至黄帝时期,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最少也有三十万年。在这数十万年间,中华人种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不断地分支扩散,他们的足迹遍布西部高原、北部山区、东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其活动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一时期还有部分中华人种,四外迁徙。
燧人氏___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母系社会开始走向父系社会的重要时期.
燧人氏,又称“燧人”, 《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三皇之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建有燧皇陵。
从各种迹象来看,人类用火的历史应该在一百万年以上。
人类可以取食的东西会更多,大大拓展食物来源,生存能力有了飞跃性进步。
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和陕西半坡遗址,每个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个火塘,而且必然设在进门处,说明火塘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兽半夜偷袭。人类发明了住房之后,随之就发明了门,用来封堵房子进口。其实门也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东西,门的发明很难说是一个圣人灵机一动就发明出来。可以合理设想,中华先民发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并没有门,而是用火来作门防止野兽进入房内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门。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说明,那时候的中华先民已经认识到野兽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来驱逐野兽。先民们就利用这一原理,或用火驱赶围捕野兽,或者用火保卫自己,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由此还说明,成熟的用火技术是人们在地面建房屋定居的技术保障,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大为拓展。
由此可以想像古人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同样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无数代人探索和知识积累基础上,在某一天由一个痴迷者机缘巧合,点燃了第一株人工火苗。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位点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名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或许那时候的人们根本就没有名字。当后来的历史中突然有一天人们关注火的时候,为了说明问题,而称之为“燧人氏”,其实含义无非是“发明钻燧取火的老祖宗”的意思。
结绳记事.据古史记载,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
据说中国的师道之兴就是从燧人氏开始。
文明伊始.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燧明国.远古时代燧木取火燧明国.《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神话。
首领演变.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yan)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
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
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燧人分支.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姥(mu)”,或“伊萨姥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姥(lao)”。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姥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燕然山(即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姥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姥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姥的环江部为邻。
柯约耶姥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姥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姥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晚期分布.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十项发明.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一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燧人氏是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二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四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姥创《河图》,柯诺耶姥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号文字.
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考古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华胥氏__中华民族的伟大圣母__华夏之根
华胥氏__中华民族的伟大圣母
华胥氏族(华嬃氏族),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的母族。属燧人氏部落中氏族之一。
华胥氏,她是风兖(yan)部落的女首领。华胥氏年轻有为,与族叔风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相传华胥氏在雷泽湖边(今山东鄄juan城)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脚踩了一下,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
古往今来,上百种中华典籍中均记载着一个叫华胥氏的氏族女首领及其儿女伏羲、女娲的故事。
《春秋世谱》中说:“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山海经·内东经·郭注》中说:“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4]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潜夫论·五德志》称:“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纬》卷十一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河图握矩起》载:“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孝经·钩命诀》也说:“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根据以上史书的记载,华胥氏为风姓。她在古雷泽(今山东济宁泗水县华胥山)边感孕,生下伏羲,在山东的承注山(济宁南四十里)生下女娲。华胥氏生下伏羲和女娲,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殷函、尹红卿编译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首卷写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这些文献典籍的记述,都清楚地说明了正是由于华胥氏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因此,华胥氏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是华夏子孙的繁衍之根。
华胥__华夏得名的肇端.
“华”__先祖心中最为神圣的——太阳、雷电与火等光华崇拜(自然灵崇拜); 花,瓜果,种子等光华崇拜(植物灵崇拜)。
华胥氏为燧人氏族中的成员,是较早的有文化的人类。华胥氏族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字初具雏形,语言以“华”音为基,华代表一起美丽(繁盛)的事物,古作“光华”解,燧人氏崇拜太阳与火,因为称“华”,如火华.由于花果瓜菜有艳丽的“光华”,故又以华称瓜果,如树华.甲骨文的“华”字,就是一株挂着果实的花树。后因避免“光华”和“花华”混淆,才创造了“花”字。因此,华胥氏时代前期,可能是太阳、雷电与火等光华崇拜(自然灵崇拜),后期则是花华崇拜(植物灵崇拜)
“华夏” __
学者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 持此说法的大有人在.
<<禹贡>>:之雷夏者雷泽也。华胥与雷夏合称华夏,此吾华夏民族之由来也。华夏因华胥而名,自华胥而始.
其实, “华夏”就是“华胥夏”(华胥人)的简称,就是指“来自华胥族的崇拜祖先的文明人”.它作为族群的名称,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而且是作为华胥的后裔的共同自称在使用。华胥文化和我们几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
有关华胥的传说流传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在黄帝梦游华胥国的传说中,反映了许多关于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
华胥遗迹今犹存.
华胥故地在今陕西蓝田县.另外山东的济宁,四川的阆中、甘肃的天水、陕北的延川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东晋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均谓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有娠而生伏羲。
《拾遗记》中提到的“华胥之洲”,或称“华胥之渚”、古华胥国,因华胥居此而得名。其地望有泗水、延川诸说。
关于泗水说,吕思勉认为:“华胥之名,当有所本,疑即《庄子·马蹄篇》之赫胥氏也。”王献唐说:“《庄子》书中有赫胥氏,注者谓炎帝。赫华纽音俱通,赫胥即华胥。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族之所居,亦以华胥为号。”
关于延川说,梁福誓云:“伏母寨遗址,载名于《延川县志》。民间世代传说,这里就是华胥生伏羲时居住的古寨子。位于乾坤湾南端伏义河村西北方向的黄河石岸顶部。现存寨门、寨墙及部分居住遗址。”王昙也指出,延川县土岗乡“虎头峁北侧的悬崖上,有一长条岩洞,约三十多米长,最深处有五六米,叫伏母寨,面对黄河乾坤湾,传说是伏羲母亲风华胥住的地方”。
其实,赫胥氏并非生伏羲、女娲的华胥氏,古华胥国并不在山东泗水。伏母寨的资料过于简略,很难说明有关问题,因而古华胥国也不可能在陕北延川。华胥氏的居地究竟在何处?
一般主张在今陕西蓝田县境。《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
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
大体而言,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这里保留的史迹,有华胥氏踏大人迹妊娠伏羲、女娲的雷泽所在的雷庄、华胥沟、华胥窑、华胥河、毓仙桥、毓圣桥、华胥陵、女娲谷、娲氏村、女娲陵、炼石台、人宗庙、老母殿、五龙宫、磨针观、画卦台。
据《云笈七签》卷一百集唐王 的《轩辕本纪》提到:“黄帝游华胥国,此国乃神仙国也。”相传这里有黄帝游视古华胥的纪念地———轩辕庙遗址,以及黄帝游华胥国时拴马的柏树,在经过了数千年的繁衍后,还旺盛地生长在今华胥镇轩辕小学院内。华胥沟所在的宋家村,至今还保留着一通记载三皇功绩的古石碑,碑的上方正中,勒有“古华胥”三个阴刻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字样。因而,陕西蓝田华胥镇应为古华胥国所在,是伏羲、女娲母族华胥氏的居地。
华胥贡献 .
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有:制嫁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制服饰,华胥国的传统服饰为长袍,即国服、华服,后来发展成为具有长袍特点的汉服;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被炎黄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易经》;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华胥镇这个地名就因为它是华胥氏生息繁衍劳动过的地方而得名。
考古发现
陕西省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五十公里,因境内南山盛产美玉,故名。蓝田地区有130多万年人类活动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
在115万年前曾生活过蓝田猿人;1963年在此发现了距今约80万年的“蓝田猿人”化石,65万年前生活过陈家窝猿人;40万年前生活过涝池河猿人;距公王岭不足3公里处生活过20~30万年前的猿人;而距华胥陵10公里的冯家村,出土了距今2~3万年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而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蓝田存在着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人类演化序列。另外,如果将华胥文化各个所在地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在其周边分布着36处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址。在1984年和1988年,又发现还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23处。在白鹿原上距女娲村(李华村)5公里的地方还发现过典型的商朝文化遗址。这些都证明华胥镇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陕西华胥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魏朝鹏先生的结论是华胥氏应该是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贡献。所以被后世大量载于史册,流传数千年而不中断。
华胥国
传说中的华胥古国遗址就在华胥镇这个说法是可信的。考古专家根据半坡、姜寨、马家窑等地已经出土的上百座房屋,中心广场,上千的墓葬中,有烧陶、纺织、制革业,甚至有铜器、商业和殉葬人等情况分析,这些由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成的遗址应该是一个草创的“古城镇”,而这些“古城镇”就包含在“华胥古国”这个范围较大的氏族部落里。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说:“华胥氏之国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华夏文化在长达550年的战乱后再遭浩劫。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始把黄帝作为中华之祖,结果华夏、中华的“华”字反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发人深省的是,明清记载的华胥在陕西蓝田,成纪在甘肃秦安。而1963年-1964年在蓝田县陈家窝和公主岭考古发现了78-85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因此,这是华夏人类的发源地之一。1978-1982年在秦安发现具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大地湾遗址,分为公元前5850-5400年的前期和公元前4050-2950年的后期。先人所载神也,岂妄言乎!与蓝田、秦安相距不远的考古遗址,还有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500-4800年)的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和老官台遗址,仰韶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5000-4500年),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3690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公元前5150-3790年),其余还分布于华阴、渭南、华县等地。仰韶文化后期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2050年)遗址存在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兰州青岗岔、永昌鸳鸯池、青海乐都柳湾等地。此外,与陕西相邻的河南渑池仰韶、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山西芮城西王村、夏县西阴村、万荣荆村等处都发现同期遗址。因此,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陕西省文物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兴邦对此认为:“世界上各个民族,特别是具有古老传统文化沉积丰厚的国家民族,追溯到她的历史源头,都有一个神话似的传说时代。因为在文明产生前没有文字记载,只有靠口头传说将他们认为熟悉而重要的事情代代口传下去。这些史料,我们称它为‘影史’,不是虚拟的,而是在一定真实的历史素材上的映象,是有一定依据的。”
“龙的传人”一说的最早源头.
华胥氏和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推理关系——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女娲便是龙神的女儿,龙的儿女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像汉代画像石画得那样了。这是“龙的传人”一说的最早源头。伏羲和女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氏自然就是“龙祖之祖”了。
国家公祭.
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的华胥陵,相传是上古时代伏羲和女娲之母华胥氏的陵冢。
经过近十年的调研论证和史料搜集,华胥陵的真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专家称,华胥氏是华夏子孙的繁衍之根。
2006年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在华胥陵的所在地——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举行了首届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龙腾神州,凤舞华夏,寻根华胥,振兴中华”。在大典上举行了奏祭乐,献酒,揭碑及宣读祭文等仪式。今后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将举行这样的大典。
2007年3月份,世界华人联合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中国史前文化研究院、黄陵基金会、蓝田县人民政府等10多家单位共同主办了首次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4万多人参加了恭祭仪式。此后,对于华胥氏的研究和华胥陵的考古保护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它标志着被人们遗忘了近百年的华夏始祖母华胥氏,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实生活。
首届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华夏圣母华胥氏纪念碑文
华胥者,华夏圣母也。悠悠古国,浩浩神州,人类之源远矣。然我华夏之源可考之,华夏之祖有典载之,有证佐之,有庙供之,岂不幸也哉。《史记》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生伏羲。”《山海经》曰:“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春秋谱》曰:“华胥生男曰伏羲,生女曰女娲。”《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濮州志》曰:<<禹贡>>;之雷夏者雷泽也。”华胥与雷夏合称华夏,此吾华夏民族之由来也。华夏因华胥而名,自华胥而始,故敬之曰华夏圣母不亦确乎。天下华人何称龙之传人耶?圣母于雷泽履之龙迹也。伏羲女娲皆为圣母华胥与神龙之裔,况后人乎?《帝王本纪》曰:“华胥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此亦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者也。《水经注》瓠子河篇载:瓠河又经雷泽北,“其泽薮在大城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渔也。”即今之鄄城雷泽,故曰雷泽瓠河乃华夏之基,龙之传人之源。雷泽湖畔华夏子孙繁衍生息逐日壮大,建华胥国于此。《轩辕本纪》曰:“帝游华胥国,此神仙国也。”后世子孙陆续外迁,足迹遍布八方,皆以故国为天下之中。故又称中华。后之炎黄尧舜禹亦皆其后世子孙也。呜呼始祖之功概莫大焉,无始祖焉有华夏民族耶?至伏羲结网渔猎、观天象画八卦、别姓氏制嫁娶、作历甲造琴瑟、驯畜禽,及女娲炼石补天者,巍巍乎功可天齐矣。为扬祖功,历代建庙供之,终日烟火不断,寻根报本者纷至沓来。然因多涖水患屡遭兵燹已不存其貌矣,不复重览世者抑于时也。呜呼敬祖仰宗华夏之美德也。今刻石纪念,可圆海内外赤子寻根之梦,抒报本之情,亦实现华夏民族复兴之兆,真幸事也,大事也,快事也。喜逢盛世,百废俱兴,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今之贤者法古人效先贤欲修建圣母庙,旋得各方支持。中国农业部原副部长杜子端先生亲笔题写圣母华胥纪念碑,各界人士慷慨捐资以补重修之需,为置盛事于勿忘,特作斯文志之,以表圣母之功,歌圣贤之德,示华夏之源,晓之故址,以利慨而兴之。后人慎而志之,海内外赤子万代景而仰之。
- 引用和参考文献:
- 1.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 2. 佚名.山海经:岳麓书社,2006.
- 3. 柏杨.中国人史纲: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 4. 伏羲 .聊城新闻网[引用日期2013-02-25].
- 5. 王震中:龙之原型 .公祭轩辕黄帝网[引用日期2013-02-25].
- 6.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 .庄浪档案[引用日期2013-02-25].
- 7. 陕西省蓝田县华胥文化 .中国文化交流网[引用日期2013-02-25].
- 8. 华胥氏 .名人简历[引用日期2013-02-25].
- 9. 华胥陵—中华民族的母亲陵 .西安之子[引用日期2013-02-25].
- 10. 被遗忘百年的华夏始祖华胥 .西安新闻[引用日期2013-02-25].
- 11. 华夏圣母华胥氏纪念碑文 .菏泽市情网[引用日期2013-02-25].
(待续)
龙一乐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