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余少年时,从祖辈口中得知我们家是从资州阳县迁到泸州的。1985年叔祖继炳去世,遺留一生庚薄墨本,上面记载着我家的招华清继字辈人员,皆出生于资州阳县北乡太和甲陈家沟虎峰山。2008年戊子夏,于龙氏腾飞网上读到《龙氏宗谱概述》,中有资阳县丹山镇裕通乡虎峰村龙氏钦派一支,字派与我家相同,即知今天的虎峰村必为我祖居地。通过丹山镇政府办咨询到虎峰村马支书电话号码,与马支书通话,支书询问我及父祖辈名字,一一如实告之,支书欣然说:“对头,你是陈家沟龙家的,欢迎你回老家来寻根访祖”,并告诉我陈家沟龙继潭、龙承树的联系号码。2009年1月9日,我来到传说中的祖籍地资阳县北乡太和甲陈家沟,受到族祖继潭、族叔承树的热情接待。三百多年过去了,朝代三易,北乡改称丹山镇,太和甲改称虎峰村,但老谱上记载的陈家沟这个小地名仍然没有改变。在陈家沟,阅读我族敦周堂清《嘉庆戊午重镌谱》,始知我族祖籍系湖南湘乡,为湘乡城南龙氏瑄公派下希胜公迁珍涟江一支。元后至元四年戊寅(1338),跃云公始迁上乡老额四十一都垇头,繁衍团田、乌洲湾、龙家坊、下岩塘四大房。我资阳支即是下岩塘仕佐派下仁陈公于康熙中期迁四川的。
湖南湘乡敦周堂清《嘉庆戊午重镌谱》,成谱于1798年戊午,距我资阳支开基祖仁陈公入川定居资阳县北乡太和甲陈家沟,己有八十多年,繁衍五代数十人,资阳陈家沟仁陈房、简阳四坊沟仁逸房、乐至丁家堰本淑房人丁生殁配葬,在千里之外的湘乡敦周堂《嘉庆戊午重镌谱》中记录详细。二百多年前,交通不便,路远千里,山隔万重,人生五代,湖南祖籍地的亲人仍与迁川八十多年的亲人保持着这么紧密的联系,宗族亲情的凝聚力,是多么的綿长久远,感人至深。代清读着谱中的记载,感慨万千,浓浓的宗族亲情在心中廻荡,油然萌生要把这断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记录继续写下去的思想。在族祖继潭、族叔承树的陪同下,寻访祖墓祠堂旧迹,一一拍照。走访族人,希望能把各房系理出个概念来,没想到现在陈家沟的族人,都不知道自己曾祖以上的名字,也没有生庚薄之类的文字资料。这皆因红朝初年,罢黜百家,独尊马术,为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任何集团势力,皆不许存在。宗族集会,也在扫荡之列。任何祭祀先祖,凝聚宗情的传统活动,皆不得进行;记录家史的族谱,也属四旧之例,不得留存。经过三十多年的打压禁止,族人间的亲情己荡然无多,凝宗睦族的传统美德,在多数红朝人脑中己是一片空白。直到1984年甲子,此禁方开。1993年癸酉,简阳四坊沟族人清庭、清信、清位诸公组织复兴了第一次清明祭祖会,选出清庭、承德任清明会会长。2003年四坊沟族人倡议续修族谱,由清位、清尚、清信、继云、承德等人走访收集族人资料,历时二年,于2005年写出了初稿。四坊沟无湘乡老谱,故先世资料,在这一稿中完全空白。现代多数族人不愿自己的生辰八字资料完全公开记载在族谱中,这一稿中都没有记载生年,只记载出生月日和其他事项。
2009年11月下旬,代清族访简阳四坊沟,始将两房族谱资料合二为一。遺憾的是,陈家沟仁陈房多数族人记不得曾祖以上名字及家世资料,招、华二辈人员多阙名,往上溯不能连接《嘉庆戊午重镌谱》应字辈人物,只有空白,统一归属为仁陈公后裔。四坊沟仁逸房后裔资料收集较齐全,基本上都能与《嘉庆戊午重镌谱》应字辈人物连接,只是现代人员多数无生年时间记载,后人将不知某公生于何时代。代清也只能将该族人生年空白,成谱后由各房自己去填空。距简阳四坊沟约十多公里的乐至县破河堰本淑公一支后裔,承德等族人正在打听寻找,现在还没有联系上,也留待补充。
本谱等同采用敦周堂《嘉庆戊午重镌谱》,增加现代资料。在编撰过程中,得到族中清尚、清位、继潭、继田、继余、承建、承德、承树等诸位长辈热心支持,收集提供现代家族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家族修谱,多由族人捐资而成。代清思虑族人多数家在农村,居住分散,生存状态虽较太祖时代有所好转,也仅处于解决温饱,居亦不易,不忍叨扰族人,效应堂公施祠堂之善举,独资完成本谱编印,以实现众族人之心愿。
本谱并不完美,还望每年清明聚会祭祖之时,当任族长、会长现场收集族人生殁配葬,功名仕宦,家族兴衰,迁徙流动,勤劳致富等资料,记录于谱后,为后贤续修,留下详实的历史资料。
资阳支入川第十一世孙 泸州代清謹识
二00九年己丑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