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氏 大地东山
——龙氏东山世系五公总谱序
龙章辉 龙宪智
龙氏家族是一个具有源远历史的家族。龙姓是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新《百家姓》里排列第85,其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步。据考证,目前龙姓有据可查的源出大约如下: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2、出自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3、出自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4、出自舜时纳言官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作纳言,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查我支族谱,宋代《六公总绪》对姓氏起源作如是记载:“粤稽古者,始名官,而已龙纪号,曰龙师。故太昊伏羲氏,有命朱襄为飞龙氏等。官至颛须时,沧海之岛有神人,耳能闻千里之声,目能见千里之毫,永岁不食。帝使人叩之,答曰:游龙,遂以龙自见,帝遂以名官。始而黎龙氏,既而官龙氏,又而豢龙氏,而龙之为龙,昭昭矣。”这一记载将龙姓起源指向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图腾文化。综上不难看出,不论龙姓为何种起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中华文明源出一辙!在历史上,龙氏先祖对丰富与推动中华文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人物如春秋时期的道家学者龙子(又称“龙叔”),崇尚庄子,其道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主张仁政,其学说得到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高度赞赏。当滕国国君滕文公问政于孟子时,孟子即将龙子的学说转述于藤文公:“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见《孟子·滕文公上》),龙子因而青史垂名;之后,西汉有龙勉,东汉有龙述,宋代有龙太初、龙镯、龙仁夫,明代有龙起雷,清代有龙燮 、龙汝言、龙文彬、龙启瑞……可谓圣贤辈出、代有俊杰,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翰长空星罗棋布、熠熠生辉。
龙氏家族是一个敦厚周慎的优异家族。龙氏家风的奠立肇始于东汉零陵太守龙伯高。龙伯高,名述,扶风京兆人,是龙氏有世系可考的始祖,生于西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 ,东汉章帝章和2年戊子(公元88年)7月15日辰时卒于零陵,享年89岁。龙伯高品德优异、博学多才、治家有方,东汉建武初年任山都长,后任零陵太守,深受伏波将军马援赏识,曾赋诗赞曰“孝弟于家,忠贞为国;清明端庄,威严赫赫;朝廷褒功,田野颂德;宇宙间气,独君先得”。马援甚至将龙伯高树为其家教的榜样,据《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兄子严敦书》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马援此书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汉语成语“刻鹄类鹜”后来广传于世,龙氏家风遂得以芳菲远播。汉光武帝刘秀读到马援书信后,对龙伯高深为爱重,于建武25年(公元49年)敕封其为零陵太守,传家武陵,龙氏家族因而又以武陵世第著称。据《永州府志·循史篇》记载,龙伯高“在郡四年,甚有治效”,“为人敦厚,行事周密谨慎,口无择言,谦逊自律,节约俭仆,廉洁公正而有威仪”。龙伯高成了永州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官、贤官”,“丰功如舜皇山永垂青史,厚德似潇湘水永裕后人”。惠风化雨、润物无声。由于家教严谨、风尚优异,自伯高公以下,龙氏门中走出了代代贤良。唐大中江西庐陵吉水令龙庚,德行优异。南宋著名文学家文天祥赋诗赞曰:“汉守贤裔,楚徙吴西;德似麟趾,文比凤悽;爱民裕后,潜见罗飞;仰止遗容,天白星稀。”。唐龙纪年间大理寺十五评事龙况,因居官仁廉、广积公德、治家严谨而殁遇仙师,得葬盐堆岭震山庚向,所生五子钦、琮、瑀、瑊、琳俱登科第,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题诗赞曰:“花萼联辉生桂子,墨林衡汉应星文。”“五子登科”的故事遂成为千古佳话。在后来的岁月里,况公之后又屡屡于科场折桂,盐堆龙氏因而声名远扬。宋代浙江会稽县令龙采濂,“少年笃学,仁孝著于乡邑……莅政三月,政清民和,百废俱兴,歌颂遍野。”(见《六公总绪》)。龙采濂之子龙禹甸,先任陕西乾州太守,后任江苏扬州太守,“公刚正不阿,毫不滥取,致仕归梓,行李萧然。”乃清正为官之典范。宋元丰年间吴县承议郎龙宗朝,“仕学兼优,政简刑清,崇儒训课为吴邑,文教丕振。因兄命辞仕,临行牵车欢送,三日方出城也。”如此不胜枚举。纵观古今,龙氏家族谨遵太守祖训、弘扬周慎遗风,或仁孝著于乡里,或尽忠报效国家,赢来朝野共誉、世代敬仰。
龙氏家族具有壮烈的报国情怀。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神州大地是一片饱经烽火的土地!二千多年来,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安宁,龙氏家族有无数仁人志士告别桑梓、奔赴边疆报效国家。东汉建武25年(公元49年),北疆南边,骚乱四起。始祖龙伯高受命于危难之中,一别京兆故里,千里上任零陵太守,以拳拳爱民之心、真诚仁义之策安抚南边,政绩卓著。宋元丰至元祐年间,为了边疆的安宁,武将龙禹官、龙宗麻父子南征北战,前赴后继,死而后已……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强取豪夺、轮番蹂躏下,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又有无数龙家儿郎挺身而出,为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撒热血。咸丰八年(1858年),参将龙汝元英勇善战,被调升大沽协副将,协助大清名将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临危不惧,坚守北岸前炮台,多次重创敌舰,后不幸中炮阵亡。辛亥革命时期,四川龙鸣剑追随孙中山,赴日留学期间参加同盟会,而后组织同志军,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开展了艰苦的武装斗争。热血青年龙大道,贵州人,求学期间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出席中共五大,192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2月7日晚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滇军名将龙云,号称“云南王”,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龙云坚持抗日,先后派遣滇军20多万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二十多次战役,伤亡10多万,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到处都有龙家儿郎的身影在冲锋,到处都有龙家儿郎的声音在呐喊。可以说,在风雨如晦的二十世纪上半叶,龙家儿郎为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浩荡长歌。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军衔的解放军将领中,龙姓将军就占了8位。龙永图曾任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秘书长,是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为我国加入WTO做出了杰出贡献。少年龙乐豪勤学苦练、胸怀大志、赤心报国。参加工作后,他长期担任长征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面主持研制工作,成功研制出新技术多、难度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火箭群体,对实现我国航天强国梦发挥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湘西小伙子龙清泉在北京奥运会上,不畏群雄,不负众望,力抜山兮气盖世,成为龙家第一个奥运冠军。
龙氏家族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在历史上,龙氏家族曾经为推动中华民族大融合与大团结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宋哲宗元年(公元1086年),黔苗作乱,经内卿高太尉举荐,时任南昌节度副使的武将龙禹官因“秉性英敏、才擅任戎”、“治阵临戎,屡有奇功”而被调任贵州以服黔苗,一年后苗疆平定。后南蛮又起,内阁司马光、范纯仁一同举荐龙禹官再度南征,调升为湖南安抚招讨使。禹官临楚,兵不血刃,“恩威并著,楚人怀德,南蛮畏服。一年之余,诸蛮悉平。”由于积劳成疾,龙禹官于元祐二年八月初八病逝于湖南常德。禹官卒后,蛮兵再起。朝廷遂调禹官之子、时任浙江列校的龙宗麻为湖南宣抚处置副使,子继父业,领兵平蛮。龙宗麻熟知兵书、精通礼法,深知平蛮之计在乎德、平蛮之策在于仁,在其母罗氏夫人及同胞兄弟龙宗朝、龙宗灵、龙宗廷、龙宗旺的全力辅佐下,殚精竭虑、夜以继日,辗转奔波于三湘四水,以德服苗、以仁爱苗,非遇狂命之徒,轻易不用刀枪,一面感化苗民,一面将中原的文化、生活习俗及农业技术传播苗疆,怀柔南楚、恩被山野。据《六公总绪》载:“旺祖以德服之,群苗各安耕种,亲为教化,由市风移俗易。”苗疆乃安。同样由于积劳成疾,元祐七年,龙宗麻病逝于东山铁冲军营中。宗麻故后,其母罗氏夫人以花甲之年,率领众儿郎继续践行龙宗麻的平南之策。元祐八年,罗氏夫人亦在东山铁冲病故。众儿孙见中原故地大多已沦为战场,民不聊生,而南楚则山川秀丽,“厥曰:惟中虽属蛮邦,未尝不以教化,各择址也,其在斯乎。”(《六公总绪》)。自此,龙禹官后裔除龙宗灵英年早逝未有后裔外,其余一本四支,以湖南东山为核心,如风吹四散的种子,撒向辽阔大地和莽莽山川,“恪守训典,常怀忠孝之道,勿替敦睦之心。”入苗、入侗、入瑶……与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患难与共。麻公一支肇基东山,朝公携家眷复归常德桃园,廷公带家人拓荒会同红花园,旺公率家人落藉芷江大龙。时光荏冉,不觉已繁衍近千载,南楚大地苗中有龙、龙中有苗,血脉相连、难舍难分。
龙氏家族创造了灿烂的氏族文化。龙氏家族在几千年的迁徙、繁衍过程中,经过不断累积和完善,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氏族文化。包括孝文化、节庆文化、农耕文化等等。孝文化主要围绕定期扩修族谱展开。东山龙氏至今保有完整的族谱。族谱除记录迁徙与繁衍外,还载有祖训、族规、先祖的著述和功德,以及历代名人对本族的褒扬,其核心离不开孝顺父母、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和睦邻里、齐家治国等等。通过定期组织修缮谱碟以及长辈对后辈的口口相传,培植与弘扬族人的孝心、爱心、善心和亲情。节庆文化是孝文化的延伸。每年清明为小庆,逢五逢十为大庆,云散四方的各房子孙均要派代表团来东山,在先祖祠堂三拜九叩、献纸敬香,缅怀先祖、衍续亲情,且编排有形象生动的文艺节目,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血脉宗亲相聚的喜悦。这种特定的氏族文化活动,既产生了东山大庙、钟鼓楼、风雨桥、土地庙等等独具风情的建筑物,也产生了对山歌、打铜钱、逗春牛、咚咚推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民族文化节目,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咚咚推”等节目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间文化宝库中耀眼的珍珠。龙氏家族不仅在苗侗边疆传承和丰富了汉文化,而且创造和传播了先进的农耕技艺,推动了民族地区水稻栽培、房屋建筑、服饰印染、饮食调制、节庆礼仪等技艺的融合发展,其中由龙氏家族带来的东山花猪以其易饲易养、肉质细嫩等特点,成为湖南四大地方名优猪种,也毫无争议地被列为中华优秀地方猪种。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生态里,很好地包藏了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内核,诸如团结、孝顺、善良、爱心、创新、勇敢、智慧等等。
纵观龙氏家族数千年的迁徙和繁衍,历经了京兆发祥、永新发家、东山崛起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京兆、永新、东山等几个主要世系,其中东山世系影响最为深远。东山世系以龙禹官为始祖、以龙宗麻为一世祖,一本四支,自北宋以降,不断向周边迁徙,迄今子孙已遍布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市,人口已逾百万,约占全国龙姓人口总数的40%左右,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而肇基之地——湖南东山,以其秀丽的山川风貌和厚重的历史渊源,无疑已成为四方子孙心目中难以割舍的情感坐标,巍然耸立在苍茫大地上。叹乎岁月峥嵘、山重水阻、讯息不畅,四房子孙长年离散,纵怀满腔思念,终难亲近故土,致使各房子孙字派各异、长幼不清、尊卑难分,甚至宗亲相遇,竟成陌路。此情此状,绝非祖先所愿、宗亲所盼。
高山再陡,也挡不住岩鹰奋飞的翅膀;天堑再险,也隔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道路交通、讯息科技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房子孙历尽艰辛,终于拨云见日,纷纷来到东山总祠寻根问祖、拜祖归宗,其心切切,其情浓浓。为兴复宗庙,敦宗睦族,彰显孝道,东山总祠第三届族委会决定重修东山大庙,2001年11月28日祖庙奠基,2002年8月24日举行落成大典。2003年9月9日,禹官公、宗麻公、罗太夫人三大神像上座安位。东山总祠第五届管理委员会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于2011年11月11日将管委会果断擢升为中西南地区东山龙氏总祠宗亲理事会,以便更加紧密地联络各房宗亲,增进亲情。理事会成立后,积极主动地联络各地宗亲,先后在各宗亲聚集地组建成立了30多个分会,并统一了班辈字派;同时全面改善总祠条件和设施,修建了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孝文化广场。在此基础上,理事会于2012年清明节举办了龙年大庆,各宗亲分会组团来东山参加祭祖活动,场面壮观,盛况空前。尤其值得记述的是,2012年农历十月初七日,在理事会的艰苦推动下,宗朝公、宗灵公、宗廷公、宗旺公神像在总祠隆重上座,离散千年的游子终于魂归故里,一门忠孝济济一堂,引万千子孙缅怀景仰。
2012年2月,总祠宗亲理事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商议和讨论,决定纂修五公总谱。于龙氏家族而言,这是千年等一回的大好事!号召一经发出,各房宗亲踊跃响应,纷纷表示积极支持与配合。理事会旋即成立领导班子和编辑委员会,并从各房抽调人员组成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进驻总祠,着手开展五公总谱修撰工作。惟我族宗亲遍及中西南十省市,查卷考古颇多周折。辛苦三载,修订数次,煌煌总谱终于显山露水,从此千流同源、万木同根。大功即将告成,理事会嘱笔者撰序。在如此厚重的功德面前,笔者才疏学浅,因何担当?然同为禹官公后裔,当责无旁贷。遂不揣浅陋,欣然受命。惟我祖功德赫赫、彪炳千秋,各房子孙秉承祖典、荣辱与共,衍血脉亲情、续千古佳话,此诚为龙氏家族枝繁叶茂、派发万代之根本,当恭敬记录,世代传颂!逢此盛事,笔者有幸捉笔记叙之,实乃平生之大幸也!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