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乡垇头龙氏重修族谱老序
龍氏重修族谱老序 录自清·【嘉庆戊午重镌谱】序首
夫三才之道,莫重于人倫。人施由亲始,非若训誥词章,所以取功名富贵耳。故家大族,生齿日繁,地位间隔,面貌不识,名字不通,休戚不关,或自享鼎食,而宗人辱在氓隶,饥寒死生而莫之省,皆不学之故而不知。所以重人倫也,惟学然后知一本之亲,肖散而为族,虽千里之外,百世之上,億兆之众,皆吾同体,苟能以谱中人而置諸怀,尽吾心所得致,吾力所得为,则仁孝礼让釀成大和,道豈在遠,事豈在难哉。
楚湘孝廉龍子绍石偕侄子木,予通家子也,甲戌上赴春宫时,予厕西曹,投剌謁予,坐論娓娓,皆家国经济之学,非貌言之华。徐出所续家乘一册,请序於予。
予阅龍氏源流,自东汉公讳述者,肇跡京兆,初为山都长,擢零陵太守,官二千石,历千八百余年矣。子孙盛於吴显于楚,楚之派自茶陵而湘郷,而中梅上梅以及邵阳者,其发祥亦六百有余年。但宋元谱牒,多失之灰烬,我朝復修者,则有永清公、东台公,若而入今又百有余年,苟不表章先烈,惇叙同姓,又乌知一本之亲乎。
龍子公车之下 不以功名富贵为念,而以惇倫睦族为怀,勤勤恳恳,原原本本,非深於学而重於倫者能之乎。矧龍氏一族,克守其儒业,处者以行谊相师表,仕者以名节相砥励,文章勲业,比翼接武,世德家学,薰陶渐染,洵足以大家声而成世族也。
是谱也,美不伤诬,大不伤誇,传必以信,疑必以阙,内无曲笔,外有公评,深得史迁之笔意,更深得为学之大本也。学务其本,则万事万物不由此而榮昌焉。而后谱不为空言也,不然徒矜阀阅,侈言文藻,其流敝或反以郭崇韬,高乾邕妄冒之讥,抑何贵歟。
孔子曰,孝经行,春秋可以不作。谱者,孝友所由行也。異日蘭台薇省,尽其所学而大其所行,自有以垂裕於后昆而光昭史册也。是为序。
峕
皇明万历二年甲戌岁墓春月清明日
尚书刑部员外郎王世贞撰
白话译文
宇宙间天地人这三样,最重要的是人。人生是由亲情开始的,通过训誥词章,取得功名富贵。历史悠久的大家族,人口逐渐增多,居住不在一地,相貌不相识,名字不知道,欢乐和忧愁互不关心。或者自家享受高档的生活,而同宗的人屈辱地生活在基层,饥寒死生都不知道,这都是不学习的原因而造成的。所以重视亲情,只有经过学习然后才知道同根相生的亲谊。家庭分散成为家族,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百世之上,亿兆之众,实际上都由同一个基因遗传。如果能将族谱中记录的人放在心里,尽自己之心能想到的,尽自己之力能做到的,就能通过仁孝礼让釀成大和谐的家族,这样的理想并不遥远,这样的事并不困难。
湖广湘乡的孝廉龍绍石及侄子木,是我世交之子。甲戌年进京赴试时,我还在刑部,他们来参见我,坐谈不倦,娓娓道来都是齐家治国之学问,非虚浮不实之言。随后拿出所续家谱一册,请我写序。
我看龙氏源流,始自东汉叫龙述的,起发于京兆,开始时担任山都长,后擢升零陵太守,行政级别为二千石,也有一千八百余年了。子孙昌盛于江西,显名于湖广。湖广湘乡的支派源自茶陵而迁湘乡、迁中梅、上梅以及邵阳的,其发祥亦有六百多年了。但宋代元代的谱牒,多失散于战火之中,在我朝的復修者,则有永清公、东台公。到现在而今又有百多年了,再不表章先烈,亲睦同姓,又哪里知道是同出于一本之亲呢。
龍绍石考取孝廉之后,不以功名富贵为念,而以惇倫睦族为怀,勤勤恳恳,原原本本,不是深於学问而又重视人倫的人,能做到他这样吗。况且龍氏一族,克守其儒业,未仕的人以高尚的品德作为学习楷模,当公务员的以名声和气节相互鼓励。文章和功名,肩并肩的接连而来。世代留传的美德和家庭传统的学问,薰陶渐染,实在可以大家族的名声而成为世族了。
这本家谱,赞美而不乱说,自豪而不誇耀;留传的一定有可信的依据,怀疑的就放弃不用。写家庭内部的事无隐瞒,涉及外事的也公正的评论,深得司马迁写史记的笔法,更深得作学问的根本。掌握了学习的根本之法,万事万物不由此而繁荣昌盛吗。以后,谱里的记录才不至于成为假话空话。不然的话,自恃家世高贵的资历,言辞誇大不实,其结果反而会引来像郭崇韬、高乾邕妄然假冒那样让人讥笑,那里还谈得上高贵。
孔子说,孝经普及了,春秋都可以不用写。家谱,是守忠孝的人必由之路。以后进入御史或中央机关,尽展平生所学而推行之,自然会垂裕於后代并光荣地昭示在史册中。是为序。
时
皇明万历二年甲戌岁三月清明日
尚书刑部员外郎王世贞撰
湖南湘乡垇头龙氏入川第十一世孙泸州代清敬译
二OO九年己丑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