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夫公及《显仕录》选载(一)
宋元之际的仁夫公及《龙氏衣冠显仕录》辨
四川 龍一樂
当今龙人因一篇《永新龙氏实录》(以下简称《实录》),而对仁夫公倍感尊崇。但也正是这篇《实录》,在深感仁夫公当年为抢修宋末元初龙氏族谱所做的历史贡献同时,又感到不少迷茫和困惑。
为此,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关注和搜索,想通过对仁夫公深入了解,以有助我们对《实录》的解读,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龙氏历史,学习、继承、发扬先祖美德和龙氏优秀传统文化。
现谨就仁夫公的生平作一简介,并就已见的三种不同版本《实录》作一比对。
一、宋元之际的仁夫公
龙公仁夫(1253—1335),字观复,号麟洲,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禾川镇秀水州背村)人,为有元一代名儒,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龙仁夫在翰林院,被誉为“清华才子”,“翰苑菁华”。被时人尊奉为“龙夫子”,士大夫过他墓前都要下马下轿参拜,明国子监称他“天下道学之宗”。
近来,湖北武汉新港和安徽安庆望江,为了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古遗迹,发展地方经济和旅游事业,都积极准备搞好包括仁夫公墓在内的文化品牌的开发建设。
明清以来以至当代,对仁夫公的生卒墓葬有多种说法。特别是对仁夫公是否仕元,甚有争论。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的历史观、政治观、道德观、世界观。
仁夫公的简历
在永新《龙氏族谱》里保存的仁夫公的《龙氏宗谱记录》、几封家书以及一些龙氏族谱序言,以及元以来散见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已可见仁夫公一生轨迹:
“……余生宋末,长值危时……”,
“……咸淳甲戌晚生小子长习《易》……宋末科废,天朝混一海宇,至元间从师泰和,时奉诏求贤,泰和荐予归朝,屡中首选。初,宋相归元,以琵琶亭题诗,出任江淮、湖广、双溪、南阳山长,升梧州教授,擢提举陕西儒学。甲寅开科,湖、淅、河三省聘主考……老幸有子……暂家齐安......”
“……吾年七十有六,狂驰道路三十七载,尚不以穷达易志……明年得致仕,移家归来,升侄之堂,取架上四书训子若孙,以期不辱祖父之教。”
“……古之所论,先德不彰为不孝,谱系不谨为不肖……”
“……窃思承传之甚难,谱牒之易灭,举族建祠立宗,恪遵旧规,礿、祀、蒸、尝以时,冠、婚、丧、祭有主,子孙敢有不勖者乎?敢有辱其先者乎?……”
“……恐久而愈泯也。因叙源流续后。各族之蕃衍,不暇遍知。凡我同邑宗族,各辑本派家乘,登诸后进,以待杰出者通取考证。……”
“……与我同志者,嗣而葺之,则世世不朽也……”
君不见:
“琵琶亭题诗”在仁夫公《实录》中自诉,可见他的处事为人;
“荐予归朝,屡中首选”可见他的学识;
“出任江淮、湖广、双溪、南阳山长……升梧州教授,擢提举陕西儒学。甲寅开科,湖、淅、河三省聘主考。” “进《古韵辩证》”,“撰《种德堂记》” ,以至老迈之年热心谱事,不忘“取架上四书训子若孙,以期不辱祖父之教。”可见作为教育家、儒学官员的仁夫公,为了江南学子,为了华夏文化的传承,为了子孙,奔波一生、奉献一生。
“宇文公谅爵禄前定”之轶事足可见仁夫公慧眼识才、超人的眼光;
“长习《易》”,《周易集传》虽只残留八卷,明国子监盛赞仁夫公为“天下道学之宗”; 为元僧释道惠《庐山外集》作序,可见仁夫公与释道的交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