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仁夫公父子年龄及其他(三)
(二)、关于仁夫公父子生卒争论焦点
关于仁夫公父子生卒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这次鉴于笔者说法,又引发热议。这是好事,有利于大家逐步达到共识,而不至于老是纠结。
为方便大家探讨,笔者把这次争论的主要疑点罗列出来,借“正方、反方”辩论形式作比:
(1) 仁夫公父亲文卿公生年关键词“年二十四”究竟该接前句,还是联后句?
正方:“文卿年二十四,绍定六年癸巳(1233),以词赋魁八邑。初任宜春令。”
反方:“字讳文卿公,即先君也,中理宗宝[庆][绍]定丁[亥] (1227)[辛]卯[1231]乡举。中理宗宝庆三年丁亥举。文卿年二十四,”
先看三种版本各是怎么标点断句的:
《龙氏宗谱记录》(以下简称A):“子讳文卿,即先君也,中宝定丁卯乡举。年二十四,绍定癸巳,以词赋魁八邑,辟光州录政大夫。”
《永新龙氏实录》(以下简称B):“余祖讳闲省,号皓庵,生先君讳文卿。先君幼孤,兄育若己出,长而事兄犹父,里街称善。初任宜春令,升光州录事,参政大夫。”
《武陵龙氏显仕实录》(以下简称C):祖皓,字闲省,敦崇诗书,忠厚温文,子书,字文卿。先君幼孤,兄正卿,抚育若己出,长而事兄犹父,里闾称善,中理宗宝庆三年丁亥举。文卿年二十四,绍定癸巳以词赋魁八邑,任宜春令,淳祐二年壬寅,升辟光州录参大夫,淳祐六年丙午,再辟光禄政大夫,监上西狱祠,理宗景定间,老疾致仕,寿七十四终。度宗咸淳十年甲戌。
【探析】:
1、 三个版本,可见传抄差异,若只信一种,于事无益,何不相互比对,佐证,看谁最合情理。
2、 B文无“年二十四”一说。A\C文都是把“年二十四”断在后句,都是明确地说:二十四岁那年,
也就是绍定六年癸巳(1233)以词赋魁八邑,
3、1233年24岁,文卿公生于1210年无疑。(传统纪年要记生的当年,而不是今人周年之说。)
4、标点断句都是后人的理解,不必死抠。任何字词,似乎都可连前或接后。但不同组合,语意迥异。这就要联系上下文乃至整个文意,甚或相关历史背景、文献史料,来参照佐证。
此句,我们来换个角度论证下:就把“中宝定丁卯乡举年二十四,”作为一句,似乎可以说中乡举是24岁。但请注意:仁夫公把24岁都记得很清楚,咋就不记得究竟是丁亥或辛卯举呢?其实,“宝定丁卯”,
后人查明是“理宗宝庆三年丁亥(1227)和绍定四年辛卯(1231)”,C文取其一:“理宗宝庆三年丁亥(1227)”,这可是自己取舍啊,又为何不取“绍定四年辛卯(1231)”呢、难道,仁夫公硬是记不到甚或糊涂了,非也。中举岁数记得,年号记不得,这不合常情,这是其一。其二,有意说两个年号,这不是弄起混乱,让后人来猜吗?他老人家不至于这么搞笑吧。这不成了生年究竟是1204或1208,弄个悬案?
笔者揣摩此句本意则是:“在理宗宝庆三年丁亥(1227)和绍定四年辛卯(1231)间中了乡举”。因宋时科举是三年一次,丁亥、辛卯,相隔了四年,若算上本年,就有五年了。所以不论取丁亥或是辛卯都不妥。那么,之间的某年中举,則合情理了。可见,仁夫公此种说法是有他的道理的,究竟是那年中的乡举,记不太清,是有可能的。那么,相应的,这“年二十四”,就不可能是指中乡举。
5、但,把“年二十四”和后句相连,其意就明确了:24岁那年,参加辞赋科考试,名列全场头名,在周围郡县,名声大振。这样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24岁时,当然记得清清楚楚。
“年二十四,绍定六年癸巳(1233),以词赋魁八邑。”仁夫公就是这样既清楚又巧妙地把其父文卿公的生年信息告知了。作为文学家的仁夫公,可见其文笔。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