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仁夫公父子年龄及其他(四)
(2)、关于仁夫公父亲文卿公卒年
同理,我们先看看三个版本怎么记的。A\B版都无记载。仅C版有此记录。
从这也可看出,多一条记录,也有他的好处,也就是多了一条线索,可提供给我们考证。既然前人记
了这么一笔,可能当时他有根据。故我们不必忙于追究哪个版本权威?谁真谁假?愚以为,只要合情理,就可采信。
C: “理宗景定间,老疾致仕,寿七十四终。度宗咸淳十年甲戌。
从此句似可解读为:“活了74岁过世。”
但问题就在各人对标点断句不同,就有了不同认知。但也就不外乎或连前,或接后而已:
1、“理宗景定间老疾致仕寿七十四终。”
2、“寿七十四终度宗咸淳十年甲戌”。
第一句连接前面,可标点断句为:“理宗景定间,老疾致仕,寿七十四终。” 或 “理宗景定间,老疾致仕,寿七十四,终。” 其意思是一样的。都表明文卿公在“理宗景定间(1260-1264),年老多病退休,74岁,过世。 ” 无法确定具体是哪年退休,74岁过世就落实不到具体年份上。这也就无法反推去印证生年了。
若这样接前面,生卒时间又添一个迷,当年仁夫公绝不会这样来给后人添堵吧。就是当时后人添加追记的时间,他也是为了说明问题,不可能弄个似是而非吧。
第二句连接后面,可以理解为:74岁了,过世,是在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这样理解似也无不可。但究竟是否,我们得验证才能说明问题。
74岁过世,有了明确的参照年份1274年,倒退回去,生年应是1201年。
但是:这推翻了“年二十四,绍定六年癸巳(1233),以词赋魁八邑。”,生于1210年之说。一段文字里,前后矛盾,这不合常理。这是其一。其二,也否定了安徽望江盛传的“仁夫公和他父亲避难望江”之说,因1273至1277年正是他们生活的区域战乱之时。70多岁的高龄也不可能跑到外面去避难。
因此,较为合情理的推断是,以“年二十四,绍定六年癸巳(1233),以词赋魁八邑。”为生年,即1210年,根据“寿七十四终”,卒年应为1283年。故文卿公生卒(1210--1283).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