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启瑞(1814~1858年),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是清代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也是广西桐城派五大古文家之一。字辑五,号翰臣(一说是字)。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三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道光二十七年,察考翰林詹事列二等,升为侍讲。出任湖北学政。治古文辞宗桐城,工书能篆、籀,善画山水,袁爽秋有题其山水画册七古。花鸟亦佳。但颇自矜重,故流传者少。卒年四十五。
本名 龙启瑞 出生地 桂林市 出生时间 1814 去世时间 1858 。
他是临桂人,历史上著名的目录学家、古文家、诗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状元,和朱琦、王拯、彭昱尧、吕璜并称“岭西五家”,是广西五大桐城派古文家之一。历任翰林院修撰,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经籍举要》等。
许多人知道芙蓉楼,知道王昌龄,知道重建芙蓉楼的龙启瑞,但却不知道龙启瑞是广西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只要是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唐代著名诗人、“绝句天子”王昌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意境美妙动人,词句玲珑剔透,令人心醉神迷。应当说,在唐朝和中国古代所流传下来的全部绝句中,它是首屈一指的。诗中所说的芙蓉楼,在湖南的黔城。黔城原是黔阳县的一个小镇,芙蓉楼是“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王昌龄当年临江送客、赋诗饯别辛渐的地方。王昌龄因为一篇《梨花赋》得罪了唐明皇,由江宁丞被贬到龙标为尉,过了几年淡泊静守的生活,也有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芙蓉楼紧临舞水,环境特别清幽。楼下有石砌的码头,楼前有一座很有特色的门楼。门楼及两边的护墙上有精致的水墨画,画的都是山水,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楼高三层,歇山顶。楼前有清嘉庆二十年邑令曾钰写的碑文《新修芙蓉楼碑记》:“有楼曰芙蓉,相传少伯送辛渐赋诗饯别其中,文采风流,照耀今古,楼在县境。”清道光年间知黔阳县事的龙光甸和他的儿子龙启瑞编了一本《王少伯宦楚诗》,这本诗集第一首诗就是《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内还立有一块石碑,叫做“三绝碑”。碑上刻有王昌龄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以篆书行笔组成一个玉壶。因为碑上的诗句是王昌龄的,而玉壶由龙启瑞书、著名石刻家陈玉生所刻,碑出自名人诗、状元书、巧匠镌,故被誉为黔城“三绝碑”。游人争相拓印。芙蓉楼中至今悬挂一联:“楼上赋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
自小受到父亲龙光甸的影响,龙启瑞好学,勤奋,并最终高中状元,学识很了不起。龙氏父子为芙蓉楼的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在龙启瑞的提议下,龙光甸才决定重修芙蓉楼。
就在龙光甸重修黔阳芙蓉楼落成那年,龙启瑞作了《己亥仲秋重修芙蓉楼落成怀古即事》四首,第二首这样写道:“龙标风雅客,少伯古无伦。诗似李供奉,官如梅子真。远来夜郎国,长占五溪春。此日登临处,清风寄白蘋。”龙启瑞也曾经填过许多词,他的《减字木兰花为陈幼舫茂才题罗杏初女史盆兰小帧》写得温婉轻盈,饶有生活情趣:“亭亭新绿,记翦寒香湘水曲。别样丰姿,认限家风老画师。素心人远,寂历秋郊花事晚。准备东风,新茁庭阶玉一丛。”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龙启瑞诗才过人。
龙启瑞治古文,尤善音韵之学,为广西五大桐城派古文家之一。他还擅长书法,一贯效法颜真卿。康有为曾经高度评价过龙启瑞的书法,称赞他“专法鲁公,笔笔清劲。”康有为所看到的“大卷”,其实就是龙启瑞殿试中状元的卷子。
“东山书卷南州塔,西极云璈北海樽”、和“清谈逢客至,小饮报花开”都是龙启瑞撰写的对联,前者大气磅礴,后者绘色生香。
鲜为人知的是,龙启瑞学习“对对子”,最初的老师是他的母亲。龙启瑞小的时候,父亲龙光甸疲于政务,教育儿子的担子就落到了母亲身上。龙启瑞的母亲黎氏多才多艺,不仅是能吟诗作对的诗人,还是一位能刺绣善绘画的才女。她曾经精细地绣了一幅《芙蓉楼全图》,悬挂在芙蓉楼的主楼之上。
那幅图由于“对壁图画,倚栏看山”,被称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她又手绘《王少伯送客图》泥塑,贴于芙蓉楼“龙标胜迹”的门楣之上,画面悠远空寂,技法极尽精巧,赢得赞叹。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教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学教育的历史同步,龙启瑞所接受的,就是诗教。他没有高中状元之前,他的母亲黎氏给他拟定了一份“课程表”:早起:理昨日生书,带温书一卷。背,上生书,师长先依经讲解逐字实义,毕,再讲实字虚用、虚字实用、本义有引申、异义有通假之法。然后析其章段离其句读,条其意旨。复述一遍,读一百遍:初缓读,后稍急读,字句要有抑扬顿挫之节奏,四声要有高下低昂之准的。
午饭后:写字一二张,温书一本。背,仍读主书。晚灯下:念“唐贤五律诗”或《古诗源》。黎氏的教子读书法,从早到晚强调的始终是一个“读”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其实也是古人诗教最成功的经验之一。黎氏提倡“美读”和“烂读”,″美读″就是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烂读”就是无意地读,一遍一遍地读,是为了早一点背会而读,一直读到能流利背诵为止。
或许正是由于苦读,就造了龙启瑞作为一个诗人的天才。桂林江头洲村南部的爱莲家祠有许多楹联,有篆书、行书、楷书等字体,楹联内容大多是教育子弟要牢记祖训、祖德,课读为官做人都要以祖训为本。祠内最有名的楹联就是龙启瑞撰写的——“学以精微通广大,家缘清俭促平安”一联。
桂林九马画山的神奇,被人为地神奇到了极致,以至于民谣流传:“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探花,能见九匹状元郎。”无怪乎传说自古以来能看出九匹马者,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了。据说桂林才子赵观文、王世则、陈继昌、张建勋等状元在应试前都曾专门泛舟漓江,到画山前试过眼力与运气,竟然都能把那藏头露尾的九匹神马一一点出来,终于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龙启瑞当年在赴京赶考前,也曾经专门到九马画山前“看马”,一试眼力,并一一点出那九匹马来。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别人都是从上而下把“马”点出来的,而他却是“一目三光”,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把“马”给点了出来。
像许多风流才子一样,龙启瑞喜欢交朋结友。桂林的杉湖那时候有一座“补杉楼”,龙启瑞和朱琦、彭昱尧等10个诗人就经常到那里吟诗作赋,饮酒作乐,被称为“杉湖十子”。他们酒逢知己,以诗会友,留下了《杉湖十子诗抄》和一段佳话。
我们知道,汉字“正字法”的真正复古是在清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语气、用词的规定都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对用字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明确宣布,只许用“正体”字,不用“俗体”字,违者严办。1874年,龙启瑞就“奉谕”写《字字举隅》一书,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堪称清朝字体复古的典型。
众所周知,文字、声韵、语法这类书的特点是排比实例,辨正易混易误的字,例子的排列或按音序,或按笔画,或者不按什么次序,总之也不拘知识系统。早的如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就是辨别正体字、俗体字、通用字的。晚些的如明末李登的《六书指南》清人易本的《字体蒙求》,都用四言韵语编写,前者侧重辨正俗字,后者侧重辨别偏旁形体,编法都像李登的《正字千文》。
龙启瑞的《字学举隅》,书的分量虽然不是很大,他是根据《辨正通俗文字》增补改编的,分“辨似”“正说”两部分。“辨似”是辨别形体相似的字,分“二字相似”:如刀、刁,爪、瓜,泊、泪等;“三字相似”:如漫、慢、谩等;“五字相似”:如辦、辨、辩、瓣、辫等;以及“偏旁相似”:如抒、杼,诀、快,菅、管等几类。“正说”就是辨别错别字和俗体字。《字学举隅》这本书从道光间编出来,因为很能适应当时的需要,数十年间就出了好几种校订增补的本子,一再翻印,并且还有铁珊在原书基础上扩充的《增广字学举隅》。
龙启瑞风流倜傥,曾经为了调侃富人,而戏写《郭玉传》:《传》称玉为太医丞,多有效应,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玉亦因有“四难”之说。
余尝读而病之,以谓玉特世俗者流,浅之乎为术者也。玉诚能精其术以济世,则惟吾之所为而必其效,而何富贵贫贱之足易其志哉!玉惟不能内自决于必胜之术,故不能不震于外,而失其故智,不然,何以羸服变处,而一针即愈邪?岂非技不能通乎道,其技固有时而穷邪?然人有疾而使医者不能自尽其意,则亦可危之甚者也。
郭玉是汉和帝时名医,他为穷人治病的时候又快又好,为富贵者治病的时候却很难奏效。龙启瑞抓住这点抒发议论,认为郭玉医术浅薄,未入医道,貌似过分的责难,实际上是冷峻地针砭了所有的贵人。
清王朝自中叶以后日益腐朽。经济上,大地主巧取豪夺,田连阡陌,贫困者无立锥之地;政治上,各级官吏苟且谄媚,贪污腐败;学术上空疏无用,脱离实际。鸦片战争前夕,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敏锐地觉察出当时已经是一个“衰世”。他希望清政府主动进行改革。他说了一句十分深刻的话:“与其赠来者以勍改革,孰若自改革。”但清王朝充耳不闻,不考虑做任何改革。许多有识之士都奏陈民间疾苦,建议清廷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但是,种种呼吁都没有促使清廷觉醒,社会不断腐败下去。
龙启瑞同情农民,在任江西布政使的时候,他就说过:“窃念粤西近日情事,如人满身疮毒,脓血所至,随即溃烂”,“草莽之间狡焉思逞者,即无事之区,亦将乘间窃发。”他认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给逼出来的,因为,从表象上看农民活不下去,除了“造反”别无出路;而从实质上看,则是清王朝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社会停滞,只有自下而上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腐朽王朝统治,社会才有前进的可能。
道光三十年(1850年),龙光甸去世后,龙启瑞以“丁父忧”回籍广西桂林。当时正值金田起义,广西巡抚邹鸣鹤奏办广西团练,龙启瑞于是“总其事”。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桂林,龙启瑞率团练守城顽抗。于是,后人有说龙启瑞靠反对太平天国义军而升官调任,没什么值得一谈的政绩。其实,龙启瑞在任上,还是做了许多为老百姓谋利益的事的。
龙启瑞生于1814年,1858辞世,44岁就英年早逝。他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来历任顺天、广东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察考翰林詹事列二等,升为侍讲,出任湖北学政,后任江西学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经籍举要》等。从1949年起,龙启瑞的书画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品,均被文化部规定不准出境。
宗亲:
龙敬伦 于:2017-04-16 19:36 评论。
方庆宗亲您好,桂林龙氏多从湖南、江西迁入。从湖南过来经全州、龙胜、临桂到桂林,入桂林后又分别定居在城内外。即使是居住在城内的龙氏“望族”也分支甚多:龙光甸、龙启瑞一支;龙献图、龙泽厚一支;我祖父龙树村(字国寰、荫寰)为解放前桂林市四大名中医之一亦为一支。他们之间族亲关系是我正在关注及调查的原因之一。最近我遇见一位族叔,他为广西艺术学院的退休教授、画家。他告诉我,他和我五叔是中学同班同学,当时他们班上龙姓同学就有五位,但都没有认宗亲关系。当我告诉他我家祖坟原来是在桂林三里店时,他才说我们是同一个祖先的。我问他有关族谱事宜,他也说不清楚了。寻查族谱亦是我正在关注和做的事情。再次谢谢方庆宗亲的关注及支持。
宗亲:
龙方庆 于:2017-04-16 09:43 评论。
敬伦宗亲,实物实地调查是一个方面,并且难度很大,如果能访问到一些宗族、宗亲手里有老族谱,那就容易多了!桂林龙氏家族不知多不多?
宗亲:
龙方庆 于:2017-04-05 15:03 评论。
宗亲:
龙敬伦 于:2017-04-05 02:39 评论。
我趁着清明节假期,到桂林为先人扫墓,昨天
才回到家中。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族人的墓地几
经搬迁,现已分散在桂林市的多处墓园中。前清的
墓未有访着太多,余多为民国时期下葬的。先人龙
公云崖道光七年五月生人,其后人多为同治、光
绪、宣统年间生人。从碑文记载及分析我族辈分,
从云崖公后为:光(芝)--国(荫)--吟--敬。与
济--光--启--维不太相符。至出于龙氏哪一支脉还
有待继续考察。
宗亲:
龙方庆 于:2017-03-27 16:41 评论。
请广西桂林市的宗亲查查 济,光,启,维 四个辈班属于龙姓哪一脉,谢谢!
宗亲:
龙方庆 于:2017-03-27 16:14 评论。
清道光黔阳知县龙光甸年谱
(龙启瑞父亲)
龙庆诚━━━龙 ━━━龙 ━━━龙 ━━━龙镇海━━━龙 翧━━━龙济涛
朱宜人 ┏━龙光辅(字紫垣)━┳━龙启稷(字谷士)
龙济涛━┫ ┗━龙启佑(字助亭) ┏━龙维栋(字松琴号槐庐)
王宜人 ┗━龙光甸(字见田)━┳━龙启瑞(字翰臣)━╋━龙维梁
黎采苹 ┃ 刘恭人(妾顾氏) ┣━龙维章
┃ 何慧生(字莲因) ┗━龙维善(五百七十日夭)
┗━龙启淑(十五夭)
始祖龙庆诚公,殁于康熙间,始有墓,在邑北之飞鸾桥。中变故,莫知其籍之所自来。
曾祖龙镇海,貤赠文林郎;祖龙翧,貤赠奉政大夫,皆潜德弗耀。
父龙济涛,始以文学起家,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甲寅恩科举人,大挑二等,借补浔州府武宣县儒学训导,于武宣书院任教达六年之久。推升柳州府儒学教授。诰赠奉政大夫。始娶朱太宜人,生龙光辅,以举人大挑,出为福建屏南县知县;继娶王太宜人,生龙光甸。
兄龙光辅,字紫垣,广西临桂人。以举人大挑,出为将乐县知县。道光元年(1821),署福建屏南县知县。后调连江县知县。
宗亲:
龙方庆 于:2017-03-16 14:45 评论。
《琵琶记》作者:高明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以这首《琵琶记》勉励我辈、后代要勤奋好学,刻苦向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宗亲:
龙敬伦 于:2017-03-09 12:00 评论。
转载好文无人看否,希望我辈族人中少些酒囊饭袋之徒,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