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伯高公墓碑記
明 萬歴二十一年癸巳(1563)仲夏 判永州府事 錢塘楊繼時
繼時髫年,讀東漢書及馬援誡兄子語,即慕伯高先生為人,願為之執鞭。然生也晚,只增景企而己。歲庚寅(1560)補令漳澄,適永新龍鬥沖,起家進士,為郡中司理。晤閒談,于初永人也。永志北郊有龍伯高先生墓,實予始祖,予宗人尚有其旁者。苦途遠無由一瞻拜。聞侵地一無由複,是為愧耳。未幾辛卯歲(1561),叨轉永倅,行且辭,鬥翁曰:永予始祖有靈地下,不然何事機之偶至是耶?時佩其言。至永詢之父老,得所謂伯高先生墓,又得其遺宗。問墓旁地,己入民間,易數主矣。遂出囊金複之,丈勘過地基,直自嶺濠起至大粟樹下止,計十一丈五尺,橫自徐家牆腳 至樊家牆腳計十二丈,大小樹十一株。付宗人龍鐵、龍尚采等守視,勿得剪伐侵葬。自漢至今,千六百年,陵變穀遷,帝王代易,雖漢寢唐陵,荒落幾不可考,先生以一守土之官,其墓冡巍然獨存,其子孫流衍于楚之西江之右,則盛德垂之不朽哉。今而後,將與天壤並永矣。繼時感其時事,更書碑陰,以為守土者勸,其以複鬥翁雲。
白話譯文
繼時在童年的時候,讀到東漢書中的馬援誡侄子語,即仰慕伯高先生的為人,願執鞭牽馬,追隨左右。可惜我出生太晚,只能把伯高作為偶像,增加心中的景仰而已。庚寅年(1560),我補任漳澄縣令,正好江西永新的龍鬥沖,進士出身,在郡中任司理。會晤閒談,鬥沖說,我祖籍系永州人,永州志載北郊的龍伯高先生墓,其實就是我的始祖,我的宗人尚有在其旁邊居守的。苦於路途遙遠,無從瞻拜。聽說伯高先生的墓旁地被人侵佔,一直未能收回,以此感到愧疚。沒過多久,到辛卯年(1561),我即被調往永州任職。行辭時鬥翁說,這是永州我始祖有靈地下,不然為什麼有這樣偶然的機遇呢!繼時感佩鬥翁之言。到永州後,詢問當地父老,找到了伯高先生墓,又找到遺留的後裔,問及墓旁地,已流入民間,並變換了好幾個主人了,我便自出錢買回。經堪查丈量,地基縱起自嶺濠至大栗樹下計12.5丈,橫起自徐家牆腳至樊家牆腳計12丈,大小樹31株,交付宗人龍鐵、龍尚采守視,不得砍伐墓旁樹和侵葬。
自漢至今,1600年,山陵變化,河谷遷移,朝代數易,既使是漢代的王陵唐朝的皇墓,都已經荒蕪得幾乎無法考證,但伯高先生一個守土的地方官,其墓塚巋然獨存,子孫流衍於湖南江西,其盛德垂之不朽,今後還將與天地一樣永久。繼時感慨其時事,重寫碑記,以此作為地方官的勸世之言,並以此回復鬥沖翁。
公元二OO九年己醜十二月
伯高祖七十世孫中國註冊工程師瀘州代清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