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派,又稱斑派、字輩、斑輩、斑行、派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现象。斑派用以表明同宗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它所固定的取名用字,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可以帮助人们推行世系序列,尊世系,辨昭穆,世世代代秩序井然地延伸。它又具有世袭性,含有浓重的家族血緣親情观念。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乱。 所以,这套高度文化化的辈谱制度,是确保家族血缘秩序永不紊乱的重要方法。
姓是一种族号,当初民在群体成员还十分有限的原始社会生活时,只需要用"姓"来认定每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其后,随着人类繁衍条件的相对改善,群体成员不断增加,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才又出现了能使"纪世别类"更加细致的"氏"。 氏是姓的分支,"氏"在标示血缘的同时,也兼有一定的辈次识别作用。
秦汉以来,姓與氏合为一体。姓氏合流的过程基本完成,按姓名文化的发展规律,辈次符号问题相应萌生。
通过字辈来提示一个人在其同族成员关系中所处的等级、輩份,应认作是中国姓名文化最富于民族特色的部分,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汉字的构造方法,使之与取名的多项意义达到从内容至形式的完美结合。
最早用名字來體現兄弟斑行的,見於《左傳文公十一年》,載有橋如、焚如、榮如、簡如四兄弟,相同的字輩是“如”字。
東漢建安時期的名士,荊州牧劉表的二個兒子,劉琦、劉琮,相同的字輩是王字旁。
魏晋南北朝时代,频仍的战乱迫使破产小农向同宗貴族大地主依附,或聚族而居以自保,或合族迁徙以避难,正是这种同族共居、累世同居的社会组织结构,催开了字辈之花。
以东晋豪族桓彝为例:其儿子分别取名云、豁、秘、冲,相互之间并无统一的识别符号,但是到了第三代,即桓豁的六个儿子,则分别取名石虔、石秀、石民、石生、石绥、石康。石"字就是他们作为同辈兄弟的一个鲜明标记了。
魏晉時期出現的字輩,僅以表現同輩之間的兄弟關係,前后字辈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和联系。
隨唐時期,名門望族沿襲同字或同偏旁的字表示同一輩的作法。大文豪韓愈就爲其家族撰寫了韓氏字輩。字輩在唐朝開始出現後, 在其很长一段时间内,因自身亦无严谨的格式可循。還不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大约自中晚唐起,人们开始了让世系也能取名来表示的尝试。最初仍把符号做在部首上,如我鹽堆龍氏開基五派的先祖琛、琮、瑊、瑀、琳五弟兄。都是王字偏旁。
真正意义的字辈,是从宋代开始。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字辈。
宋代,家谱已经从皇室殿堂走进了民间千家万户,十分盛行,几乎家家户户有家谱。字辈也同家谱一样,首先是皇室提倡,而后推广普及到民间。
程朱理學在宋代盛行,使孔子的思想理论受到皇室帝王的重视和封爵,並賞赐孔子家族字辈。孔、孟、曾、颜四姓自元仁宗以后开始以統一使用皇帝賞赐的字辈取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从元代后期起,新式族谱不仅有了关于子孙辈分行次取名方式的预先规定,而且充分考虑到以名系世的作用。
自明以降,字辈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字輩發展成爲絢麗多彩的詩篇,用以體現一個家族的精神和家風,體現一個家族的價值取向,社會責任及對子孫的殷切期望。
字辈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可以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
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重要成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