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人物履历
龙应台祖籍湖南
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1974年毕业于
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
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
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
瑞士,专心育儿;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
莫斯科访问了十天;
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
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
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
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受
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之邀;
1999-2003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2008年在
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1985年她的《野火集》在台湾出版,犀利的笔锋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野火”成为那个时代台湾的集体符号。
龙应台作品系列:
《龙应台评小说》台湾尔雅出版(1985年6月)《野火集》台湾圆神出版(1985年12月)
《野火集外集》台湾圆神出版(1987年2月)
《写给台湾的信》台湾圆神出版(1992年1月)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4年3月)
《美丽的权利》台湾圆神出版(1994年4月)
《干杯吧托玛斯曼》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6年4月)《
我的不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7年9月)
《百年思索》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9年8月)
《银色仙人掌》(又名《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台湾
联合文学出版(2003年12月)
《面对大海的时候》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3年12月)
《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7月)
《龙应台的
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出版(2006年11月)
《亲爱的安德烈》台湾天下杂志出版(2007年10月)
《目送》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8年7月)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湾天下杂志出版(2009年8月)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6年7月)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写作风格
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龙应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评中共的文章里写道:“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在面对中共的
统治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份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龙应台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他妈的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当时的台湾引起极大的反响。据说20日内加印4次之多。在当时的台湾几乎每5个人有1~3人看过这本书。《野火集》对台湾的解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野火集》后来在
中国大陆出版,对中国的大学生中也有极大的反响。当时的中国大陆的大学生认为这本书写的其实不单单是台湾,也包括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