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国
[email protected]
一.四川龙氏修谱难
宗亲甲:一个堂堂大姓的龙氏分支,入川三百年,传十几代人,没有家谱,实在无颜面对先祖,后嗣和世人。
宗亲乙:“家无学士,家谱莫传”这是古训。就本分支而言,谁拿得起笔杆子担当修谱重任呢?再则没有老谱为基础,怎能承先启后呢?
宗亲丙:拿得起笔杆子的人或许不缺,可能因工作太忙,或因外出未归,或因已迁异地,或因理念不同使有文化的人变得稀缺。修谱是无偿劳动,需要自愿私奉献精神。
宗亲丁:有的人受过很好的教育,也有很高的学位,但隔行如隔山。谱有谱规,他们常以谦虚的态度回避修谱之事,也许无可非议。
宗亲戊:修谱资金可能不算问题,领谱要收成本费;主要是组织者对此重视不够或因某些困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
宗亲己:我以为宗亲们的看法都很中肯。归结起来,四川龙氏修谱难主要难在人才和史料上。下面谈谈个人意见仅供四川龙氏宗亲修谱时参考:
一是族人对修谱要有强烈的愿望,组织者才会有信心。强烈愿望来自对族谱功能的认知。家谱有敦宗睦,凝聚血亲,道德教化,佐证历史四大基本功能。家谱是家族发展的历史总记录,是家族联络的血缘纽带。由于有道德教化功能,客观上有维护安定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其次,族史资料缺乏也是现实。当年入川时极少数带来了家谱,少数各取所需地抄了些带来,绝大多数无谱可言。如今要重新获得老谱已不可能,但仍可以通过族访,网络,交流联谊获得部分史料,或借鉴其他宗支的史料,追求史料共享。对支谱而言,要求明古详今原则,对远古资料只需做到简明扼要,线条式表达清楚即可,重点应放在详今上。至于四川龙氏寻找川前的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交流,和网络等,说不定某一天就会有祖籍的亲人主动和你联系,我们只能耐心地等待。
第三,对某些四川龙氏小分支而言,修谱人才缺乏可能才是难中之难。三百年前先祖们入川占地,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占到土地后,既无房屋又无生产工具,更无生活用品。在当时占到大片土地后,最需要的是劳动力和生存,因而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人才的培养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还常听到四川人说:“书读多了的人胆小怕事”,在有些人看来,胆大的人更受欢迎。以我所在分支为例,川后第十代才出现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但我以为,就修谱而言,几乎所有人都是新手,只要有无私奉献族务的精神,有一定的文化,多看一些老谱(包括外姓谱),再请教一些有此经历的族人,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若实在不行,也可以加盟到有修谱人才的宗支合作修谱。现在也有专门替人修谱赚钱的机构,但我难以接受。
二.修谱的准备工作
一个宗支要修谱,首先要以族意为基础。具体而言就是要宣传家谱的功能和现实意义,让族人提升对家谱的认识,从而产生修谱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个修谱的机构,其成员分工负责主修、协修、资料收集、筹款和资金管理。德高望重者担任总负责人。主修、协修和资料员要共同制定一个方案:采用何种体例,设置那些篇章,收集资料的内容和细节等一一明确,做到事事胸有成竹,人人心中有数,分工又合作。
三.家谱的内容和格式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谱牒、家传、房谱、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事迹和家族人员世系、传记的书,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书。
一部较为完整的家谱,通常由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图、人物传、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艺文等篇组成。这样的家谱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家族历史的全过程,所以家谱可称为家族的“百科全书”
(一)谱名:为了表明血统和源流,多在谱名前注明地域,如《太原王氏家乘》、《韶山毛氏族谱》等。
(二)谱序:即序言,谱序是家谱必不可缺的内容之一,一般放在卷首。谱序至少一篇,也可多篇,或名人赠序。那些老谱序言既可放在其后,也可一个不漏地单独立栏保存。其内容一般为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和修谱人员组成,以及历代修谱情况和本次编撰原则,家族得姓源流,迁徙经过,郡望等史料。
窃以为,家谱是家族的历史记录,用词亦当严谨;对于社会变革中的人和事,若与家族没有直接关联,理应采用回避或模糊的词语表述;实在回避或模糊不了的人和事,应采用当代社会学、人文学、历史学认同的规范的口径表述。具体而言,明末清初四川人烟稀少的原因,是经历了前后80年战争的结果,而不能仅归罪于张献忠;更不可冠以“匪徒”之名。对历史人物的称呼也应规范,可直接呼他的名字,但不能用绰号或网络语言相称,即不可称毛泽东为“红朝太祖”等。
(三)谱例:又称凡例,例言。主要阐述该谱的编撰原则和适应社会潮流的体例,以及此次修谱遵循的原则等。
(四)恩荣录:指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和家属的敕书、诏书、赐字、赐匾、赐诗文、赐联、御制碑、御谥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等,以显示和炫耀家族的荣耀,从而让子孙了解家族当时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对社会的贡献,以激励后嗣进取。
(五)姓氏源流:主要记述龙姓的来源,本族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借此可知道龙氏来自何处,根在何地。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有的无法考证,有的似是而非。
(六)祖训家规: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家谱的道德教化功能。其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友弟恭、和夫妻、勉读书、尚勤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悯孤贫,为人处世之道;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立志以端品行,正己以教子孙,节俭以图长久等。这对创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七)世系图:这是家谱的主体部分,是家谱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这个主体和关键被一些修谱人忽略而成败笔——把详今变成了略今。
这个部分的记录,一般采用脉络图加牒式,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绿树:前者是枝,后者是叶;若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就像寒冬的落叶树或枯木;若只有后者而无前者,枝之不存,叶之焉附?前者是了若指掌的支分派别,后者是彼此同而各异的不同个体,前后脉络相连,共同维系着枝叶繁茂的生命共同体的生机与活力。强调这些是家谱与国史、地方志的不同之所在。
详细记录从一世祖到修谱时的最后一代男女的名讳、字号、甚至艺名、笔名;生卒年月日、寿数、葬地、山向;正妻、续娶、离异的姓名、子女数;出嫁女子夫婿名讳,职业等亦当简略记录;入谱人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特点、爱好,以及对社会、民族的贡献。有的家谱对成年人都有一个小传,盖棺后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但是,有些川谱对入谱人的记录只用脉络图记录了一二个字的名,比户口本上的内容还少。这样的世系记录对后世续谱人一点儿参考价值都没有。试想,那样的世系记录叫后嗣承传什么?重名的人该如何区别?时间、空间如何考证?
(八)人物传:指家族中的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突出才能的成功人士的传记。就是褒扬人才,树立榜样。
(九)字派:或称字辈、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在湘、川、黔龙氏中相当重视。
(十)后记:又称跋、后书、编后感等。由编者或其他人撰写,排在正文后面,用以说明修谱目的,经过和资料来源或对该谱的自我评价以及对此次修谱在某些方面提供过帮助的人或事表示谢意。
(十一)艺文篇:主要辑录族人所撰的诗、词和其他存稿或墓表、墓志、墓铭等。
上述内容是家谱的基本内容和格式,对具体某个家谱而言,应本着有则用之,无则弃之的原则;但谱序、凡例、源流、血缘始祖、世系图、传记、家规、字派等必不可少。
特别强调:对龙氏谱牒而言,血缘始祖伯高的资料应全面详尽地记述;对中华龙氏文化研究会、中华龙氏宗亲联谊会的动态信息也应有所报道。最后还应有通讯录和捐资人名录以及修谱机构人员的分工录等。
四.修谱注意事项
这个注意事项可以认为是我个人的经验教训的交流和建议。因为我有过两次修谱的经历,又收藏了不少各式谱牒资料,如果你修谱需要我的帮助,我会义不容辞,尽力而为。
(一)引用资料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样做是为了对原作者的尊重和对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对族谱以外的作品,引用而不注明出处,会被认为是剽窃或盗版。
(二)对历史问题,不论肯定或否定都要讲证据,不可修改前人的历史记录,但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可以在文后确切表达,以理服人。
(三)对承传下来的历史资料,若重新打印要仔细校对,要求原汁原味地传给后嗣。
(四)主编一定要亲自参与清样稿的全面校对,以减少错漏。
(五)坚持明古详今的原则。对远古史料内容有一个简明而清楚的表达即可;要注重详今——在世系记录上多下功夫。
(六)如果你还没有修支谱、房谱的经历,最好不要一开始就修区域性联谱,因那工程太大、太杂,常会使人力不从心。
(七)多分支联合修谱,一定要完整地保留各分支的全部源流历史,辈分也不能搞一刀切。如果修谱有意或无意地使原来的源流历史没有了,那问题就严重了!这里我们来听听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八)评价一个谱的优劣,重点在内容、编排设计和文字表达,不在装潢彩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