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山庄
龙氏山庄,位于四川屏山县大乘镇北岩门山,为清代龙德华所建。它的具体修建年代有几种说法。一说建于清道光年间(1817年-1824年),此说法被广泛引用。但有个问题,1817年是嘉庆22年,1824年才是道光4年。另一种说法:清康熙年间,龙氏展成公由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宦游四川,其子元栋迁居屏山岩门木槐溪。清道光初(1824)时元栋之子龙德华,由于受封资政大夫(清代资政大夫为正二品),便在骑龙埂上建成庄园。这里说“建成”。因此综合两种说法,“建成于”道光四年似乎说得通。但是,宜宾市政府在将龙氏山庄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文件所附的文物简介则说建于清同治(1862-1874)年间的,这是官方的正式说法,应该可信。由于庄园内已无任何牌匾可证,我试图在庄园主梁上寻找建造年代答案而不得。存疑。
龙氏山庄-外门,为了防御匪患,大门不大,墙厚六尺,门为两重 。
门联:“业绍箕裘祥凝凤阁 王言纶綍恩满龙门” 额:“恩承北阙” 纶綍,读lún fú 圣旨、诏书
庄园所在小地名叫骑龙埂。近岩门山腰,远远便可见庄园雄踞,座北面南,山水相依,大道相邻,视野开阔,气势不凡,据说是风水上佳之地。身临其境,环顾四周,纵然不懂风水的人也会赞其选址之妙。
面对庄园,首先惊叹的是它厚重高阔如城垣的石墙,这是一般川南庄园不多见的。围墙全部采用2米多长,30厘米见方,采自东南方向十数里之外高山上的青石条垒砌成,高逾五米,宽近2米,周长近210米。当地老人告诉我,光围墙就一百多石匠修了两年。墙上外沿条石上又用砖砌或筑土加高成围廊,周遭覆盖,四角碉楼雄踞。
龙氏山庄倚势而上石墙
龙氏庄园由于建在匪患猖獗的山区,比较重视建筑的防卫功能,所以墙体十分厚实如城墙。古建筑专家认为这种碉墙围合式的庄园建筑形式是匪患猖獗时代川南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龙家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曾几次遭土匪越墙抢劫。一次土匪劫后还要求龙家派两名人质相随,土匪到达安全地带方被放回。
龙氏山庄-已经破败的门墙和贴得不是地方的广告
资料介绍,山庄占地3136平方米,进深70米,宽55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庄园布局左(西)庄右(东)园,整个庄园平面并不对称,正门偏西。所有厅堂、厢房沿正门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全部采用木结构(楠木、柏木和杉木)倚势而上,逐院阶升。据介绍,庄园进门即有戏楼,雕梁画栋,十分气派。园内厢房或两层或三层,楼上楼下全铺以木板。现在地面木板几乎全部被拆,仅部分楼面尚存木板。
龙氏山庄-碉墙
解放后,庄园被作为岩门乡政府所在,未被其他建筑侵占,主要格局得以保存。在文革期间,庄园遭到较大的破环。除当时乡政府办公场地外,碉楼、戏楼均被拆,致使前院、东院彻底毁坏。庄园所有牌匾被砸,连石刻也被凿坏,大门的门联被凿坏数字,已难以辨识。1992年撤岩门乡建制,庄园实际陷入无人管理状态。
雕刻精美香台,被放在“庙子”里,还有香火供奉
该庄园虽于1982年即被屏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宜宾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被列入屏山县七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但目前保护并不到位,破败景象令人心疼。屏山县本身属于贫困山区县,实际上无力保护,仅作了一些支撑。后楼屋顶两个似乎是被修路爆破飞石砸穿的大洞赫然在目。近日一份题为《屏山县文物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的思考》忧心地写道:“目前,(龙氏山庄)部分建筑已出现大面积渗漏、垮塌,有全面倒塌的危险” 今尚有三户人家居住在内,兼作看院人,也算当地政府的无奈之举,毕竟有点“生气”,总比任由荒废、狐鬼出没的好。
龙氏山庄-八字朝门,两旁的石浮雕局部被损
据说就在我去之前几天,四川省有关部门一行也前往考察过,或许会给这座别具一格的山庄带来“生机”。事实上,这种木石建筑首先应该让它“活”起来,有生气才会免于朽败。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想开发旅游资源,那种“保护”或许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保护是需要花钱的,龙氏山庄首先是一座古建筑标本,其次才是旅游资源,不能倒过来。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是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仔细规划的。
龙氏山庄-据说是当年的戏楼处。破败惊人,立此存照。
前往路径:从成都或昆明到四川宜宾,再由宜宾汽车西客站乘车,四十七公里到屏山县大乘镇,由镇往右,土公路进山上行,约八公里,车行二十分钟即到,步行一个半小时左右。
庄园虽然残破颓败,但当年雄姿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