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乃营考
摘要:明洪武十七年置马乃营,属普安军民府辖。至明洪武二十一年止,其土营长者哀;270年后即清顺治时,其营长由者哀后裔龙吉兆担任,就是后人常说的马乃。有的文献记载及传说已将马乃屯兵营认定为马乃营,其实马乃营与马乃屯兵营应是两个不同的地域,当然,马乃营、“马乃屯”等寨自然是属“马乃兵营”范围,但“马乃屯兵营”是因有马乃营后才建成的练兵场所。马乃是一个彝族部落,非清顺治时龙吉兆专称;马乃营是土司的行政、军事机关,在今兴仁县西北30里;果母寨应是马乃营的另一名称,是通向放马坪的咽喉之地,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马乃营”应是以放马为主的“营”,其北面有天然大草场与放马坪相连,其管辖的区域在20世纪70年代时仍有放牧的习惯,改土归流后每年纳粮不过三十二石。《宋会要辑稿》说:“朝延买马,全藉罗殿诸番将马(笔者按:多指盘江矮脚马)前来邕州(南宁)博买”;从公元1132 年左右起的半个多世纪中,每年冬至之后,“随罗氏鬼主至沪州(川南)市马者,达两千人”;咔呷寨应是放马坪马乃兵营,龙吉兆等方能据险坚守三月之久。
关键词:兴仁县;马乃营;马乃
1彝族渊源与马乃营
彝族(倮苗、罗罗)起源于“若水(彝语,“金沙江”)”,原来居住在金沙江流域的安宁河两岸。后来一段时期南渡金沙江定居洛宜山地区。由于社会的自然发展,特别是人口不断增加,彝族先民以血缘为纽带的统一体逐渐分解,产生了“六祖(慕阿切(武部)、慕阿枯(乍部)、慕阿热(糯部)、慕雅卧(恒部)慕克克(布部)、慕齐齐(默部))”分支。“六祖”的后裔们为了寻求生存,相继向外迁徙扩散。
最早进入贵州的彝族先民,主要是“六祖”中的慕克克(布部)、慕齐齐(第十一世默德施时祖业光大,此后就称为默部)、和慕雅卧(恒部)的后裔。多数都是从今天的云南省榕丰、会泽沿乌蒙山脉首先进入贵州现在的黔西北毕节地区和安顺、水城一带,并逐渐向外迁徙扩散。“三部(布、默、恒)“都曾在不同时期进入原来的普安地区(现在以六盘水特区盘县为中心,包括黔西南州的兴仁、兴义、普安、晴隆、安龙、贞丰等县境内的大片区域)拓展过自己的地盘。普安地区都位于北盘江流域,彝语称北盘江为“濮吐珠液”,所以“濮吐珠液”在彝族文献中又是普安地区的专称。在唐朝时期,默部第六代蒙使家族已经迁徙到了“扒瓦”(现在六盘水特区水城县)。慕齐齐第十八代饿叔必额家族“使用强弓利箭,到濮吐珠液大岩”,进入了普安地区。《兴义府志》记载,“慕齐齐后二十四代曰翁家族的长子阿旺惹(又名阿能)居漏江县地,即是今普安地也。”最初进入普安地区时布部力量最为强大,默部和恒部在很长时间依附于布部,对外以布部为代表。
唐朝天宝十载(751年),以布部为代表的普安地区依附了云南大理巍山南诏国。为便于统一管理各部,南诏国赐予统一称号为“于矢部(家族首领名叫于矢)”。进入唐代宗七年(767年),默部家族势力在普安地区发展强大起来,在其家族首领阿宋的率领下,夺取了以原来布部家族为统领的“于矢部”的统治权。先改号为“齐弥部(即惹弥部,彝族对阿旺惹家族的称谓,有些史书把“惹”写成“仁”。)”,后又复号“于矢部”。 史书记载,公元1100年,师宗、弥勒二部在首领自杞的领导下,“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在混战中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罗殿国”。
唐朝大历后,阿旺惹家族的于矢部曾多次参与大理国的政治角逐和向大理国统治区域开拓领地。宋末元初,蒙古军灭掉大理国,元宪宗七年(1257年),于矢部被朝廷命名为于矢万户府。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普安路总管府,第二年又改为招讨司。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1285年)改为普安路。普安路下设四个部,即是和龙(今兴仁县回龙镇境内)、八纳(彝语“皮纳博”谐音,六盘水特区盘县境内)、习旧、普定(安顺市普定县境内)四部,八纳为四部之宗。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安路改为普安军民府,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改为普安安抚司,龙氏家族慈长任安抚使。
家支关系是彝族社会的一大特征,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财产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若干家族集团。嫡长子继承制是家支的经脉,一经确立自然有嫡庶之分,必然就会产生分“家”,也就是按家支的大小占有土地,按宗亲关系进行管理。家庭中的宗亲关系同时又体现在政权上的关系,从而导致政权和族权合二为一了。
《明史》记载:“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普安安抚司,州领罗罗(彝族别称)民十二部,号十二营。”由此可知“部”即是“营”,“营”为“部”的别称。“营”指驻兵屯粮的地方。彝族的“营”就是彝族按血缘家支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统治制度,就像现在的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乡镇。“营”的职能是管兵马和管粮草两个方面,是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合二为一。有自己的士兵和土地,“营长”既是军事长官,又是行政长官。营所管辖的百姓既是兵又是民,平时耕种纳粮,战时当兵打仗。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明于洪武十七年置马乃营,明洪武二十一年止,其土营长者哀;清顺治时始,其营长龙吉兆。“营”的统领“营长”是于矢部彝族后裔,“营长”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土司”、“土守备”。
2马乃土司
明代马乃土目者哀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因反叛被昱子光篙从傅友德平叛。其后裔分领马乃营、鼠场营、楼下营三营土司。
清代顺治年间,马乃营土司与鼠场营土司(新店)、楼下营土司反清,以马乃营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贵州总督赵廷臣、巡抚卞三元领军进剿,吴三桂派总兵马宝、赵良栋领兵三万助剿,楼下营、鼠场营先被攻破。大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一月十九,三路官军夹击马乃营。赵廷臣率清军攻破果母寨,斩龙吉兆部下文元、胡世昌於阵,擒龙吉兆之子、龙吉佐之妻(只剩下一个未满周岁的小男孩,被丫环抱着躲在后花园里的鱼缸中,后来,丫环才背着小孩,星夜逃住云南蒙自),歼龙吉兆守军数千人,清军又乘胜进攻咔呷寨。龙吉兆闭寨拒守,清军官兵将寨子团团围住。顺治十八年二月,赵廷臣令清军官兵每人持一炬,纵火焚烧龙吉兆的营寨,大破咔呷寨,龙吉兆及况荣等伏诛,马乃营叛乱终于被平定。如今,马乃兵营古营盘还存在,它是这段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1986年8月,兴仁县政府将马乃兵营古营盘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马乃营城墙现在还有5米尚存。
平龙吉兆的反叛后,赵廷臣以功,加兵部尚书,从正二品总督升任从一品加衔总督,即“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明洪武二十一年至清顺治十七间有272年的历史;马乃土司世袭被撤至今(2011年)有351年)
2.1清稿史记载:
顺治十五年,经略洪承畴定贵州。十七年四月,马乃营土目龙吉兆等反。云、贵既平,各土司俱奉贡赋,遵约束。龙吉兆收养亡命,私造军器,奸民文元、胡世昌、况荣还等俱党附之,遥结李定国为声援,纠合鼠场营龙吉佐、楼下营龙吉祥歃血盟,掠广西泗城州之土寨,安南卫之阿计、屯水桥、麻衣冲、下三阿、白屯等处,所过劫戮。总督赵廷臣、巡抚卞三元招谕不服,乃合疏请讨。十一月十九日,廷臣破果母寨,杀贼数千,擒吉兆子、吉佐妻,歼逆党文元、胡世昌於阵,遂乘胜破 呷寨。吉兆闭寨拒守,官兵围之。十八年二月,廷臣令官兵人持一炬,纵火焚其寨,破之。吉兆及逆党况荣还等皆伏诛,马乃平。
2.2贵州通史载:
顺治十七年六月,黎平曹滴司土官杨华如与孙可望遗党陈洪金、曹尚等共谋,企图起兵反清,于是清廷派副将高承旦发兵进讨,“擒华如并洪金等,伏诛。”同年一月,马乃营土目龙吉兆起兵反清。据载:“云贵既平,各土司俱奉贡赋,遵约束。普安州所属马乃营土目龙吉兆与安南卫屯军王回子界连积仇。吉兆因收养亡命,私造军器,奸民文元、胡世昌、况荣还、黑把事、谢把事、毛把事等,俱党附之。遥结李定国为声援,纠合鼠场营龙吉佐、楼下营龙吉祥歃血盟。掠广西泗城州之土寨,安南卫之阿计屯、水桥、麻衣冲、下三河、白屯等。所过劫戮,人民窜逃。总督赵廷臣、巡抚卞三元再四招谕,负固不服,乃合疏请讨之。十一月廷臣进兵,十九日破果乃母寨,杀贼数千,擒吉兆、吉佐妻,歼逆党文元、胡世昌于阵,遂乘胜破咔呷寨。马乃平定后,改为普安县,设流官治理。
2.3改土归流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平西王吴三桂向朝庭伪称阿计营(回龙土司)与马乃营营长龙吉兆及兄弟(和阿计营同宗)勾结明朝遗党李定国意图反清复明。废除了马乃营、鼠场营、楼下营三个营的土司制度,同时取消阿计营、安逸营土司世袭待遇,只设土目。并将马乃营、鼠场营、楼下营、阿计营、安逸营(今兴仁县大山乡境内原安逸村)及汉族统领的兴仁、兴让两个里共同合在一起设置成为普安县。
2.4由贵阳甲秀楼全国著名长联可知当时马乃营历史事件对贵州的影响
甲秀楼长联原文: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忆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上联白话翻译全文:
甲秀楼五百年来稳稳地占立在鳌矶石上,独立地支撑着天宇,让我更上一层楼,眼界会更加开阔。我看到东面的湖南好像贵州的枕头,西面的云南好像贵州的衣襟,南面的广西好像贵州的屏障,北面的四川好像贵州的腰带,高大的关山和蜿蜒的河流纵贯全省。更令人欣喜的是,甲秀楼雄伟地横跨在两条河流之上,支持着重峦叠嶂的半壁边疆。应该认识到摧毁了马乃土司龙吉兆的反叛,扫荡踏平了乌撒土目安邦彦的反叛及其居住的深山老箐林,经过这些艰难的缔造,才装点出这样的锦绣湖山。不要再说贵州偏僻荒凉,难得和中原大地争哪里景色更美丽这样的老话了。
下联白话翻译全文:
甲秀楼高高地凌驾在南明河上,永远镇守着边疆的一角,问一问是谁重新铸造雕刻了那两根铁柱,挽住了颓败的波澜。回想秦始皇打通到贵州的五尺道,汉武帝设置牂牁郡,唐高宗平定了贵州动乱,宋太祖册封彝族先祖普贵为罗甸王,经历了凄凉迷漫的风雨。可叹有几个名流创造的事迹能留传千秋。面对螺丝山上涌起云海,象王岭上升起彩霞的美景,我漫漫地登上甲秀楼,欣赏雕梁画栋的楼阁在烟水苍茫中的景色。恍惚觉得蓬莱仙景近在眼前,应当邀约好朋友商谈怎样游览这美丽的景色。
笔者按:联中“恰好马撒碉隳 ,乌蒙箐扫”是说:乌蒙大山中的反清土司龙吉兆和安邦彦被镇压,他们的大本营被彻底毁灭。马就是指马乃营土司龙吉兆,撒是指乌撒土目安邦彦。碉,一般指兵营,具体指龙吉兆和安邦彦反清的大本营。隳即摧毁、毁灭之意。乌蒙指乌蒙山脉,箐指乌蒙山脉的“深山老林”。
3普安彝族“十二营"
“十二营”之名,最早见于明代曹学俭《贵州名胜志》。继后,《明史》、《贵州通志》、《兴义府志》、《普安州志》等方志均有记载。所谓“十二营”,《贵州名胜志》说:“土酋号十二营长,其部落有罗罗、仲家、仡佬、焚人. . ”。《明史·土司传》说:“永乐十三年(1415)改普安安抚司,州领罗罗夷民十二部,号十二营”。据此,“十二营”应为普安彝族建立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但明、清两代方志对“十二营”的数目、名称记载不同,十分混乱。如嘉靖《普安州志》说:“州领黄草坝、木夸、狗场、归顺、楼下、马乃、鼠场、毛政、普陌、希黑、芦塘、善德、鸡场、卜容十四营”。咸丰《兴义府志》说:“领黄坪、布雄、捧鲊、马乃、鼠场、楼下、鲁土、归顺、狗场、普陌、毛政、簸箕十二营”。光绪《普安州志》说:“领黄坪、布雄、捧鲊、马乃、鼠场、楼下、阿计、安逸、鲁土、归顺、狗场、毛政十二营”。各书所载不同,令人不明“十二营”其所指。
3.1十二营的渊源探证
《明史·土司传》说:“州领罗罗夷民十二部,号十二营”。知“部”即是“营”,“营”为“部”之别称。《元史·地理志》说:“元世祖之至元十三年(1276),改于矢部万户为普安路总管,隶云南行省,领和龙、八纳、习旧、普定四部”。关于四部的地理位置,据《寰宇通志》、《贵州通志》等载:和龙部,在今兴仁东境;习旧部,在今晴隆境;八纳部,在今盘县境;普定部,在今兴义及东境。与明代文献所记“十二营”的地理位置一样,都同在明代普安地区内。关于四部的首领,乾隆《贵州通志》说:“于矢酋益智,有谋略,善驭众,部人咸怀信畏威,延祜四年(13l7)授怀远将军,曲靖宣慰使,掌普安路总管府,世袭普安路总管,诸蛮服其威信,树德政碑颂之。”是为彝族龙氏。而“十二营”的首领,《普安州志》等诸方志皆说:“皆为龙氏后裔”。首领及其后裔同在一地域,“十二营”和“四部”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四部”中,以(龙)益智为代表,而“十二营”又“皆为龙氏后裔”。据此,可认定习旧、八纳、和龙、普定四部彝族理应同属一个家支。根据有以下两点:(1)按照历史上彝族的习惯,一个家支的势力强盛时,往往独占一个区域,形成自己的领地和势力范围,而不会允许其他家支的势力进入其领地。家支名称往往成了区域的代名词,如明、清时云、贵彝族家支中的“水西”、“乌撤”、“芒部”等都如此。而据《西南彝志》、《水西地理城池考》等彝文文献记载,住在濮吐珠液(盘江流域)的家支只有阿旺仁家,即汉称的普安土府家,而别无其他家支。所以,四部当属同一家支。(2)按照彝族习惯法,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祖先的财产和继承祭祀祖先的“灵筒”,非嫡长子不能继承。故彝语称长房为“以孟”或“以补汝”,意即承继祖先祭祀。而据嘉靖《普安州志》载:“八纳山,在州东北七十里,高二十里,上有平顶,傍有小石百余,顶有潭水极清,木叶落其中,鸟即衔去,泉声抄色当与烟岚掩映,人迹罕到。土俗相传,为土酋益智藏其祖先鬼筒于岩穴间,子孙十年一次登山祭之,每登必椎牛羊,持刀弩,鼓噪而往焉。”其祖先灵筒藏八纳山,其部当为八纳部,益智承袭祭祀祖先“灵筒”,当为八纳部之长房长子。而益智为四部之首领,四部应属同一家支,八纳部当为习旧、和龙、普定三部之大宗。这种源于彝族古代的宗法制度,又集中体现于彝族的家支关系。家支关系是彝族社会的一大特征,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财产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若干家族集团。其中,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家支的经脉。关于彝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元人李京的《云南志略》说:“正妻曰耐德,非耐德所生不得继父为位.若耐德无子,或未有及娶妻而死者,则为娶妻,诸人皆得为乱,有所生则为已死之男女,如酋长乏嗣,则立妻为酋长。”这种嫡长子制一经确立,自然有嫡庶之分,家族分支必然会产生土目分治,也就是按家支的大小而占有土地,按宗法关系而相隶属。于是家族中的隶属关系同时又体现在政权上的隶属关系。因此,政权和族权合二为一了。各宗亲从家庭中领一片土地,形成一个区域,以宗亲为“部”或“营”长,这个区域就是所谓的“部”或“营”。宗支繁衍多了,自然分封出去的土地份数也随之增多。“营”的数目也随之增多,故明、清两代文献记载普安地区营的数目、名称上的不同,正说明彝族阿旺仁家支的发展变化。
3.2十二营的职能探证
“营”是普安彝族建立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其职能有二:一是管兵马,二是管粮草。从现存的资料中,虽未见有管兵马粮草的专门记载,但从史料文献的零星记载,可证实“营”是管兵马和粮草的单位,如《孝宗弘治实录》载:“阿保(营长)乃与其子阿鲜莫、阿歹儿等率兵攻畅。”《兴仁县志》载:“嘉庆二年(1797)苗变,屠定头城,(阿计营长)龙天鳞自裹引粮率士兵千名,从知州陈卓梁进复定头城。”几种记载都说明各营都自有士兵,所以营是管兵马的单位。而营同时又是管粮草的单位。嘉靖《普安州志》载有:“黄草坝营纳粮七百零七石;狗场营二百四十九斗五升四合三勺五抄;归顺营三百三十九石;木夸营三百零八石;楼下营三百七十九石;鼠场营一百三十五石一斗六升一合一勺;鸡场营一百二十七石;蚱希黑营二百二十七石五斗;马乃营三十二石;卜容营一百零九石;普陌营一百石;毛政营九十六石;芦塘营三十三石五斗。”虽然这是“改土归流”后的纳粮记录,但可见各营皆有土地,是征粮的单位,只不过“改土”后,纳粮不经土司而归官府而已,因此,各营乃是兵马、粮草之所出,在“改土”之前,组织兵员,征收粮草都须通过各营。
“十二营”的特点是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结合。统治阶级通过家族联成一个统治网,这无疑是血缘的结合;在各营的辖区内,不论其民族、家族都一律编入,这无疑又是地缘关系的结合。但在同一营中,尽管是按地缘关系来划分管理区域,可是,绝大多数的村寨又都保持着血缘的关系,他们或是聚族而居,或是由同血缘的几个小家族组成村寨,这同样具有地缘和血缘的关系。如清代中期在普安各营中,鲁土、马乃、鼠场、楼下、捧蚱为龙氏所居;归顺、狗场、普陌、毛政、簸箕、布雄等营为龙氏分支陇氏所居。“改龙为陇,别嫡庶也。”这是统治者以血缘关系结合的实例。但在各营中的各民族是大杂居、小聚居,如布雄营的屯寨中,有汉民寨87个,彝民寨44个。这种关系表明,贵州彝族社会经济尚不发达,始终割不断血缘的纽带。“十二营”的另一个特点是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合二为一。它既是行政组织,同时又是军事组织;每一营的营长既是行政长官;同时又是军事长官,而营里的百姓也有两重身份,既是兵又是民,既要当兵,又要纳粮。故明《天启实录》说:“平时则输之粟,有急则助之兵。”《兴义府志》也载:“猓苗在昔为土目之佃户,即土兵也。”
3.3十二营的地理位置探证
普安地区究竟有多少营,各营的具体地理位置在何处,为何《贵州名胜志》、《明史》与嘉靖《普安州志》所说不一,而咸丰《兴义府志》又与光绪《普安州志》在营的名称上所载不同呢?考其沿革,嘉靖《普安州志》所载十四营中,善德营:“在州西北三十里,土官隆(龙)氏居之”。隆(龙)氏为十二营彝族的宗主,善德为土司衙门所在地。明永乐十三年“改土归流”,普安安抚司被废,但隆氏仍世袭土职,管十二营土务,故嘉靖《普安州志》所载各营纳粮的记录中未有善德营,所以,它把善德记为一营实属误载。而十四营中的黄草坝营,咸丰《兴义州志》载其营长世系“黄昱,武昌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从傅友德克普安路有功,是年以今兴义县之黄坪营地处之,命之屯守。明洪武二十一年,昱子光篙从傅友德平马乃土目者哀有功,命为黄坪营长世袭”。 其本身为官府所建,由汉民族作营长,自然不能算“罗罗夷民十二部”之一部。嘉靖《普安州志》将其作为纳钱粮的一地方行政单位记入。故《明史》、《贵州名胜志》所记普安“十二营”当是:木夸、狗场、归顺、楼下、马乃、鼠场、毛政、普陌、鲜希黑、芦塘、鸡场、卜容。清代方志所记之安逸、阿计、捧鲊之营,明初即置。《安南县志》说:“洪武十七年,置马乃、阿计、安逸三营”。《兴义府志》说:“洪武二十二年,置捧鲊营。”阿计、安逸二营,明代其地为安南管辖,属普安州管,故嘉靖志未载,但捧鲊营不知何故未载。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平西王吴三桂伪称马乃营长龙吉兆兄弟“私受李定国伪敕,缮器称兵.逆形已彰”,遂派总兵马宝、赵良栋率兵攻马乃、鼠场、楼下三营,与贵州总督赵廷臣、巡抚卞三元所领清军形成包围之势,经血腥屠杀,次年二月擒龙吉兆杀于云南;清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向朝庭伪称阿计营(回龙土司)与马乃营营长龙吉兆及兄弟(和阿计营同宗)勾结明朝遗党李定国意图反清复明。当年阿计营建制待遇被取消,只设领少量部队的土目。于是将马乃、鼠场、楼下三营和属安南卫之阿计、安逸二营地及兴仁、兴让二里地置普安县。
康熙十九年(1680),吴三桂反,清兵南征,普安州土州同龙天佑与其家族阿计营长陇安仁、安逸营陇安清等人,各率士兵助剿,被清王朝嘉奖重用,陇安仁、陇安清授世袭土千总职,复置阿计、安逸二营隶属普安县。康熙四十一年(1702),普安土州同龙元敬妻因恶其叔元吉,以绝嗣报,清王朝遂将龙氏所管的狗场、归顺、木夸、鸡场、鲜希黑、毛政、普陌、布雄、捧鲊等营全部“改土归流”。康熙四十六年,龙元吉以兵助平“三江苗”,未叙功而卒。雍正六年(1 728),元吉子龙健率士兵助征“八达苗”,死于瘴气。清王朝念于两代死于王事,乾隆三年(1738)授龙健子龙德正为世袭土千总职,领鲁土、布雄两营土务。鲁土原为“土州同居之”,这时置营。嘉庆三年(1798).拆捧蚱、布雄、黄坪三营地及册亨州所属巴结、者安二亭设兴义县,但土司仍世袭。道光年间,因鲁土营距普安厅远,置簸箕营代办公务,为鲁土所辖。清代龙氏家族所领的诸营中,除乏嗣被废外,至清末仍存鲁土、布雄、簸箕、阿计四营,一直延续到民初方被“改土归流”,但唯有阿计营被改成了几户大地主,直到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3.4现将各营世系简列于下:
鲁土营:元延柘四年益智授曲靖宣慰使,掌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授适恭普安军民府上知府职。永乐元年,授慈长普安安抚使职。清康熙十九年,授龙天佑左都督总兵官,仍世袭土州同职。乾隆三年,授龙得正世袭土千总职。嘉庆二年,授龙耀保都司职,赏戴花翎。
毛政营:陇氏,康熙时其土营长陇三官,后世袭系不祥。狗场营:属慈长后裔,陇氏,世系不祥。
马乃营:明洪武二十一年,其土营长者哀,清顺治时,其营长龙吉兆。
鼠场营:为者哀后裔,清顺治时,其营长龙吉佐。
楼下营:为者哀后裔,清顺治时,其营长龙吉祥,嘉庆三年,龙泽海授土千总职。
普陌营:为慈长后裔,陇氏,世系不祥。
鲜希黑:龙氏,世系不祥。芦塘营:龙氏,清顺治时,其营长龙田。同治时,授龙建鳖五等军功。
捧鲊营:龙氏,世系不祥。
阿计营:清康熙年间,授陇安清世袭土千总。清嘉庆二年,授龙天麟世袭土守备职。有印信、号纸。
卜容营(布雄营):陇氏,世系不祥。
鸡场营:陇氏,其谱册有陇庆王、陇登云、陇长贵等人,但不明其任职年代。
簸箕营:为鲁土营分出,与鲁土为一家。
安逸营:清康熙年间,授陇安清世袭土千总职,嘉庆十四年,由阿计营龙天麟兼其职。
黄坪营(黄草坝营):洪武二十一年,授黄光嵩为世袭黄坪营长,天启时,授黄汝桂参将,仍世袭黄坪营长。清嘉庆六年,授黄天运土守备职。
根据以上考察,十二营在明、清两代,数目和名号虽有变化,除黄坪外都是龙氏一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明清时期文献资料考证十二营的地理位置。明清许多文献都记有十二营各营的里程,现根据《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大清一统志》、嘉靖《普安州志》、咸丰《兴义府志》、《黔南识略》、光绪《普安州志》、《普安直隶厅志》、《贵州舆地图说》等书所载里程,大致确定十二营各营的地理位置。黄草坝营在今兴义市无疑;布雄营在今兴义市南四十里;捧鲊营在今兴义市西南八十里;善德营在今盘县西北三十里到四十里;普陌营在今盘县西北六十里至七十里;鸡场营在今盘县西北九十里;木夸营在今盘县北八十五里;鲜希黑营在今盘县北一百四十里;归顺营在今盘县南六十里;狗场营在今盘县南一百二十里;簸箕营在今盘县东北六十里至七十里;毛政营在今盘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至一百三十里;芦塘营在今普安县东南七十里至八十里;鼠场营在今普安县东南七十里;楼下营在今普安县东南一百五十里;马乃营在今兴仁县西北五十里(笔者按:这里指的应是马乃屯兵营的位置);鲁土营在今兴仁县西南三十里至四十里;阿计营在今兴仁县东北五十里至六十里;安逸营在今兴仁县东北九十里至一百里。根据以上考证,十二营各营都以今盘县、兴义、普安、兴仁为中心,方圆不过数百里。
明、清的资料还载有各营的统治区域,根据方志记载,黄草坝营管理东草、破古、普峒、毛犁等一百一十四个屯寨;布雄营管理八角洞、上洒布、伐古、木咱等一百三十一个屯寨;捧鲊营管理以那寨、鲁布革、坝罗、仓梗寨等五十八个屯寨;普陌营管理戈多、雷打山、施摩地等处;鸡场营管理发泥、吐都、火怒等处;木夸营管理落多、仆嘎、嘿白等处;鲜希黑管理博米、迄那埂子、鱼纳等处;归顺营管理甲马石、已卖、讫瘩等处;狗场营管理枯鲁底、啊啷、三万底等处;簸箕营管理茶厅、风座、养牛冲等处;毛政营管理啊卡、法泥嘎、摩打嘎等处;芦塘营管理波永、上下木卡、羊鸡箐等处;鼠场营管理的依、补马、对角等二十五屯寨;楼下营管理良米、鱼龙、母稞等三十屯寨;马乃营管理毛粟、双苏、路黑等处;鲁土营管理鲁础、罗朋甲、淤泥河等处;阿计营管理鸡骨、白泥田、布克等四十个屯寨;安逸营管理备革、洪背大山、狮子坟等四十二寨。
根据上述资料可知:黄草坝营在兴义市;布雄营在兴义市敬南镇;捧鲊营在兴义市西南之捧鲊镇;善德营在盘县西北刘官屯区高屯乡一带;普陌营在今盘县西北部的滑石乡;鸡场营在今盘县西北部的鸡场坪彝族乡;木夸营在今盘县北部的淤泥彝族乡;鲜希黑营在盘县北普古区淤泥乡一带;归顺营在今盘县南部的民主镇;狗场营在今盘县南部的忠义乡;簸箕营在盘县东北羊场区保基乡;毛政营在今盘县西北部的白果镇;芦塘营在普安县东南地瓜镇的波汆一带;鼠场营在今普安县东南部的新店乡;楼下营在今普安县东南部的楼下镇;马乃营在兴仁县西北下山镇;鲁土营在兴仁县鲁础营乡;阿计营在兴仁县东北回龙一带;安逸营在兴仁县东北大山一带。
综上所述,十二营起源于彝族的家支制度,并由“四部”发展而来,明、清十二营虽在名号、数目上有变化,但实为一脉相承,反映了彝族阿旺惹家支的发展变化。其地域东起兴仁、西迄盘县、南达兴义、北至普安,土司虽多,方圆不过数百里。
参考文献:
咸丰《兴义府志》卷2《沿革》。
民国《贵州通志》卷8《前事志》。
民国《贵州通志》卷5《土司》。
光绪《普安州志》卷4《苗蛮》。
贵州毕节彝文翻译组油印本《水西地理城池考》,1957年。
(清)《兴仁县志》卷6《军旅》。
嘉靖《普安州志》卷8《田赋》。
民国《贵州通志》卷3《土民志》。
参见咸丰《兴义府志》卷9《地理志》屯寨。
咸丰《兴义府志》卷2O《前事志》。
普安彝族“十二营"考,《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邓忠治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