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西域城郭王国,唐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乌夷、■夷、乌耆等(均为焉耆语Argi的音写);佛教文献作亿尼、忆尼或阿耆尼,则是梵文Agni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定名为喀喇沙尔。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回焉
印欧种,操印欧语系的焉耆语(又名吐火罗语A方言)。9世纪以后,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清代在此安置蒙古土尔扈特部(见厄鲁特蒙古),又有大批陕、甘、青回族迁徙到此。
焉耆国位于天山中部的焉耆盆地(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环抱在天山、霍拉山和库鲁克塔格山间,东临博斯腾湖,东通高昌,西临龟兹,盛时领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博湖、和硕、和静、尉犁等县市。都员渠城,又称河南城(今博格达泌古城,一说今焉耆县城)。
西汉时,人口三万二千余,隶属于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设置控制西域的僮仆都尉,经常驻扎在焉耆、危须、尉犁间,向各国征收赋税,转输匈奴。汉武帝刘彻通西域并征服大宛后,开始在渠犁等地屯田。宣帝时,日逐王降汉,僮仆都尉罢。神爵二年(前60),汉始置西域都护,驻焉耆西南乌垒城,监护北道诸国。王莽代汉后,与匈奴绝和亲,匈奴攻西域,焉耆首先响应,攻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王莽遣五威将军王骏、西域都护李崇讨焉耆,焉耆诈降,袭杀王骏,不久李崇也殁于龟兹。东汉初,焉耆受治于莎车王贤。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向汉遣子入侍并献珍宝,请都护。汉光武帝刘秀不出兵,侍子留敦煌,后逃归。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攻匈奴,取伊吾。翌年,重置都护。十八年,明帝死,焉耆与龟兹攻杀都护陈睦及吏士二千余人,归属匈奴,匈奴率其攻于阗。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班超迫降龟兹,汉重设都护,唯有焉耆、尉黎、危须三国不肯降。六年,班超率诸国兵讨焉耆等国,斩焉耆王广、尉黎王汎等,立焉耆左候元孟为王。汉安帝永初元年(106),西域复乱,元孟归降匈奴。延光三年(124),班勇平车师,焉耆等国不降。汉顺帝永建二年(127),敦煌太守张朗与西域长史班勇攻入焉耆,元孟遣子入献。汉灵帝建宁三年(170),随戊己校尉曹宽讨疏勒。东汉时,焉耆人口达五万二千,有兵两万余,势力增强。
三国时,汉、匈奴势衰,焉耆乘机兼并其旁尉梨、危须、山王等国,成为北道大国。西晋武帝太康中,焉耆王龙安遣子入侍。龙安曾为龟兹王白山所辱,安子会即位后,为父报仇,攻杀白山,自占龟兹,遣子熙归焉耆为王,国势大振,葱岭东诸国多归属。会后为龟兹人杀死。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前凉张骏派沙州刺史杨宣进征西域,龙熙拒战失败而降,入贡于前凉。前凉西域长史李柏也曾遣使其国,有书信往还。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吕光伐龟兹,兵至焉耆,国王熙(一作泥流)率旁国请降。北魏太武帝太延年间(435~440),数次遣使朝贡,魏使董琬也曾至其国。太平真君三年(442),魏灭北凉,北凉残部在沮渠无讳率领下,经鄯善、焉耆入高昌。九年,北魏以焉耆剽劫使者为名,派成周公万度归率车师王车伊洛、伊吾唐和等攻伐,焉耆王鸠尸卑(毕)那率四五万人拒守,被魏军击败,都城陷,鸠尸卑那逃奔龟兹,龟兹王纳为女婿,待之甚厚。魏在此设镇,使唐和留守,万度归西掠龟兹而还,车伊洛父子及唐和也在正平初年(451~452)由焉耆东入魏都。焉耆经魏军的攻掠,国势大衰,不久即受治于北方的柔然、高车。5世纪末、6世纪初,又被嚈哒破灭,国人分散,无法自立,请求高昌王麹嘉派第二子入焉耆为王。其后,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3),曾向北周遣使献马。入隋,势力极衰,仅有兵千余人,附属于西突厥。隋文帝开皇末(约594),铁勒诸部起兵打败突厥处罗可汗,焉耆又归附铁勒,称臣纳贡。隋炀帝大业年间(604~618),国王龙突骑支遣使入隋贡方物,但同时又隶属于西突厥。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突骑支遣使入唐,请求开辟焉耆直通敦煌的大碛道以便使者、商贾往来。高昌国由此失掉途经吐鲁番的中转贸易之利,于是在贞观十二年与西突厥处月、处密等部联合,击破焉耆五城,掠男女一千五百人而回。唐太宗李世民以此为由,派兵在十四年灭高昌国,归还其所掠焉耆人。同年,西突厥大臣屈利啜弟娶焉耆王女,联合与唐对敌。十八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军出银山道,攻下焉耆城,擒突骑支,以其弟栗婆準摄国事,俘突骑支至长安。唐军一撤,西突厥屈利啜囚栗婆準,以西突厥吐屯摄领焉耆,遣使入唐,太宗责之。焉耆使龟兹杀栗婆準,立其从父兄薛婆阿那支为王,仍以西突厥为声援。二十二年,阿史那社尔率唐军征龟兹,擒斩薛婆阿那支,立其从父弟先那準(一说婆伽利)为王。唐高宗初年,焉耆王死,唐遣龙突骑支归国为王,死。龙嬾突立。显庆三年(658)阿史那贺鲁乱平,焉耆成为唐安西都护府下属四镇之一。上元年间(674~676)设焉耆都督府。调露元年(679),唐为切断吐蕃与西突厥余部的联络,以碎叶代焉耆备四镇。焉耆地位下降,国小人寡。唐玄宗开元七年(719),龙嬾突死,焉吐拂延立。因十姓可汗徙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代碎叶备四镇。唐在此屯田,总有七屯。安史之乱后,吐蕃进攻西域。唐德宗贞元四年(788),焉耆王龙如林与唐镇守使杨日祐仍率军坚守,直到贞元六年前后为吐蕃攻占。但不久回鹘败吐蕃,焉耆归属漠北回鹘汗国,国王与回鹘族官吏共同执政。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庞特勤率西迁回鹘主力入据焉耆。一大批焉耆人由龙姓王率领,东入伊州及河西走廊,成为甘州、沙州一带的部族之一,号龙家。焉耆的龙姓王朝终结,此后,这里成为西州回鹘国的组成部分,为回鹘五城之一,一般称作唆里迷。11世纪龟兹脱离西州回鹘后,焉耆成为其西部边镇。直到蒙古兴起后,它仍是畏兀儿国(即西州回鹘)下属的兀鲁思(ulus,领地,“国”)。13世纪末,畏兀儿王国在元朝与西北蒙古宗王的战争中被消灭,焉耆也结束了独立或半独立的时代。后经察合台后王和准噶尔等部的统治,最终归入清朝版图。
焉耆依山临水,农牧渔业兼营,丝路贸易也很兴盛。焉耆佛教在龟兹影响下以小乘信徒居多,境内有著名的明屋千佛洞。近代以来,在这里发现过一些梵文、焉耆文佛教文献,其中有焉耆佛教大师圣月(Ariacintri/Arya-candra)从梵文译成焉耆语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表明这里还流行上演佛教戏剧。而且,一些焉耆语佛教文献直接影响了回鹘文佛典的形成。焉耆还是中古时期西域摩尼教的传播中心之一,吐鲁番曾出土有关焉耆摩尼教寺院的中古波斯文和回鹘文文书。
焉耆国大事记
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在焉耆西南的乌垒城驻扎军队,监视、保护丝绸之路北道的各国。
东汉初年,焉耆被莎车国征服,沦为莎车国的附属国。
公元75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焉耆国被匈奴的残余势力征服。
公元127年(东汉顺帝永建二年),汉军攻入焉耆,焉耆王元孟遣子入东汉为质,表示归顺。
公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焉耆被北魏军打败,北魏在此设镇管辖。不久,焉耆先后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嚈哒(yàn dā)破灭。后来,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才重新振兴。
公元692年(大周武后长寿元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下面的四镇之一。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2年)后, 吐蕃攻占焉耆。不久,焉耆又归属漠北回鹘汗国。回鹘汗国崩溃后,回鹘人进入焉耆国,焉耆龙姓王朝终结。
13世纪末,回鹘人的畏兀儿王国灭亡,焉耆也不复以国的形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