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高公名下四十八世祖时霶公字沛寰,宋度宗咸淳八年壬申甲三月初六日时生(公元1273年)官福建泉州知府元顺帝元统元年癸酉八月十六日申时没(公元1334年)享寿六十一岁,葬湘乡五都加后区塘泉湾老屋后乾山巽向,配萧氏生五子,贵、道、兴、伯、仲,贵公居安化常一甲(今排门、正旗等村),道公居安化八甲(今苦竹、黄罗等村),兴公徙居新化,生六子,名“天德、天宝、天琦、天富、天应、天寿”今部分入居新邵、邵东等地,伯公入赘新化蔡姓,生四子,而有二子归宗,名象天,象坤,二子继蔡姓曰杏荪、兰荪,当时龙蔡二姓不准联姻就是这个原因哩!仲公迁居安化石磴铺,曾孙大禄公裔孙于清康熙癸未率部分入川,居四川安岳石竿场粮伦旁村(今赤云乡油坪村),而在龙氏五修族谱时,五大房没有统一修纂,但道公房完成五修后,曾派专人各房送谱一套,以连宗亲,一九九二年六修族谱时,贵、道、兴、仲四房共举义旗,统一派系,以图完整,而伯公房因种种原因没有统一修编,这是我时霶公子孙的一大憾事。
时霶公在任福建泉州知府时,因国内战乱不息,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人要时霶共举义旗,而时霶公以种种原因和理由没有就范,使朱元璋没有如愿以偿,而公同时也感到时代的压力,上疏给宁宗皇帝也没有得重视,于是心灰意冷,看破时局,便仿效陶渊明隐居田园,于公元1330年(至顺元年壬子)挂冠归隐于其兄时霖公生息之地湘乡洋潭石狮港铺。因公在上任时为官清正廉明,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两袖清风,没一点积蓄,在临终时没有留下一点家当。后明太祖统一天下,初定乾坤就火烧庆功楼,而对过去没有归顺的官僚及家眷更是穷迫猛击,血洗湖南时为避时乱,贵、道、兴、伯、仲五兄弟分散家财,破玉认记,各携家眷重觅新区,另谋吉地,这就是五兄弟的后裔各居处一方的主要原因。
贵公和道公兄弟同徙当时是安化梅王之地的龙塘,及排门的丝塘湾后,始定心神,励精图治。贵公字朝暹,元成宗五年正月十五日生,享寿66岁,葬湄江洞庭山蛇形山,生子添祥,祥生三子名:志道、志恒、志文,志文公于明太祖17年赴任南京,举家俱往。志恒公谱载未详。
志道公生八子:思聪、思义、思泉、思美、思明、思敬、思忠、思兴,其中思明、思敬、思忠、思兴均外徙四川等地不知其详,其居原地者皆枝繁叶茂。长子思聪公居柏冲,其后人分布在:今湄江和平80多人、宁乡流沙河270多人;次子思义公后人分布在:今排门1400多人、和平920多人、正旗800多人、栗山400多人、洞庭500多人、四房400多人、长桥400余人、石牛20多人、伏口猫公岩100多人、七星大木岭200多人、宁乡回龙铺250多人、安化古楼200多人、大福270多人;思泉公现有子孙后裔7500多人,均居安化梅城、柏树等地;思美公后裔今居龙塘会龙山100多人、宁乡龙田铺150多人、湄江石牛20多人等分居较散,难以尽述。
道公字朝带,号法明,生于元大德八年甲辰十月十六日寅时,享寿63岁,生一子,汉南,汉南公生子二:景仁、景酉,景酉公子偏役长沙护卫军后调贵州平霸,子孙人丁繁盛数以万计。汉南公于至治三年移居苦竹,考虑到日后的发展,道公之孙景仁公深谋远虑,找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安静的地方生活,于是就沿着归水顺流而上左入湄水至黄罗村,看到这里山青水秀,古木参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是理想的居住之地。于是伐木修造,开垦耕种,繁衍生息,其乐融融。景仁公生子三:文宗、文聪、文德,十个孙子:思海、思清、思湖、思涧、思潮、思讠赞、、思江、思满、思源、思浪,10个孙子中,思潮、思浪不幸夭折,而把思讠赞 ---公之子仕贤、仕良、仕富补入10个大房,以便当时捐拔族费,此乃道公之下十大房派之源也。后来景仁公又采取分家立房,分散居住的办法,文宗公入居龙安等地,今思海公后裔居龙安、甘棠、长冲、沙坪、排下、跑马等地约2500多人。思清公居香炉山、长春、苦竹、龙安、大湾、枧头、排下、跑马、花山、远利、凤家、黑泥田等地约4200多人。湖公居龙安、苦竹、马方、凤家坪、宁乡等地约3500多人,涧公居漆树、实竹山、宁乡司徒铺等地约1500多人。文聪公留住黄罗,而文聪公把仕贤公留在黄罗、三井、枧头、寨背等地今约有2500多人,仕良公居今蒿子、朱岩、远利、龙家冲、破刀岭、跑马、清塘、宁乡等地约3400多人,仕富公后裔居今欧家塘、黄罗等地约1200多人,文德公进居今龙安、大湾里,后德公长子江公后裔居今黄泥托、石屋冲、风窠仑、漆树等地1900多人,满公一支徙四川、广东等地,一支入湘西、贵州等地,目前,大湾居住约50多人,源公后裔居今陈华冲、国友岭等200多人,其他一支居贵州、湘西、桃江泗里河等地。今贵、道两公后每逢过年过节,舞龙相庆,盛况空前。当代著名诗人牛山牧童耳闻目睹涟源龙氏盛况,撰联称赞:“天下有山皆面圣,世间无水不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