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平定水西安氏之乱始末
作者:龙正钦 发布时间:2011-10-09 未审核 点击次数:0 【字体:大 中 小】
[复制链接]
1622年至1629年,明朝政府调集了贵州、湖南、四川等地驻军,进攻水西,经过八年的艰苦征战,安邦彦战死,最终平定了直接威胁和动摇明王朝政府统治长达八年之久的贵州水西“安氏之乱”,使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统治时期。
据《大定府志》记载:水西“自汉后主建兴三年至康熙三十七年……”初隶四川,永乐十一年(1413)改属贵州。蜀汉时,因其首领火济(或作济火,彝名妥阿则)助诸葛亮南征有功,受封为“罗甸国王”。以后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保持联系,唐、宋时期被称为“罗施鬼国”或“罗氏鬼国”。民国《清镇县志》引《大定府志》云:“鸭池河……北岸石壁若城,东西数里……南岸土山,层迤而上,高五、六里,颇有竹林……”。《安顺府志》云:“此河为定、威、毕、黔及入蜀之必由之道。两岸山高路险,河中水大而深,有渡以济往来。”宋朝末年,额果濮贤以鸭池河为界,将贵州分为水东、水西两部分。水西势力最大时,不仅统治着今大方、水城、黔西、六枝、纳雍、织金、金沙、威宁、毕节等地,还包括今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等地,因前几地为水西的本土,故史称“水内”,而后五县之地在鸭池河以东,故史称“水外”。
安邦彦是水西土司贵州宣慰使安位的叔父,任水西宣慰同知。明末万历、天启、崇祯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乱,攻占重庆、遵义。当时,安位年幼,水西土司的统治实权几乎由安邦彦一人独揽。安邦彦见明王朝衰败腐朽,于是,想彻底摆脱明王朝的统治,凭借鸭池河天堑,依托水西大本营,夺取贵阳,割据称雄,独霸一方,就诱挟宣慰使安位响应,攻占了毕节、安顺、贵阳及云南沾益(今宣威),杀死贵州巡抚王三善。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安邦彦挟持安位兴兵反明,自称罗甸王。当地的四十八支地方武装极其他头目安邦俊、陈其愚等群起响应,乌撒(威宁)土目安效良也率部加入了安邦彦的反明大军。安邦彦旋即率大军围攻毕节,首战告捷,士气高涨。占领毕节后,安邦彦指挥水西大军,先后攻占了安顺、平坝,之后又派遣部将王伦挥师瓮安,偷袭了偏桥(施秉),并招纳了红边(现属贵阳市乌当区)土司宋万化。宋万化率领九支少数民族义军,配合王伦共同攻克了龙里。安邦彦则亲率水西大军数万人,直接向贵阳进发。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全部属于安邦彦的统治地区。
安邦彦从六广河渡过鸭池河后,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攻占了威清卫(清镇),杀死指挥邱述尧,紧接着率军围攻贵阳。鸭池河以东的清镇县境是水西直达贵阳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威清卫既是贵阳的前沿阵地,又是水西进攻贵阳的“桥头堡”,鸭池河则是水西军和明朝政府军双方进攻和防御都必须占有的天堑之地。安邦彦一旦占领了威清卫,就可以直接兵临贵阳,
天启二年二月初,贵阳城就被安邦彦的叛军围困,时间长达十个月之久。城中粮食吃光了,将士饿得无力作战,贵阳已危在旦夕。十一月,新任贵州巡抚王三善从湖南沅州率兵进驻平越(福泉)。为了尽快解除贵阳之危,王三善派遣裨将商士杰率兵9000人,分别控制了新添(贵定)和威清卫(清镇),然后分兵三路向贵阳进发。王三善亲自率2万大军由中路挺进贵阳,十二月初一到新添,初六抵达贵阳次南门外,并在泽溪大败水西军,安邦彦带兵向六广撤退。长达十个月之久的贵阳之围才被解除。
在鸭池河边,水西军和明朝政府军多次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天启二年十二月,王三善以2万人破了水西的10万大军后,产生了轻敌思想。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王三善命令总兵官刘超渡过六广河,向大定(大方)进军,攻打安位住地。同时,又命令总兵官张彦方从鸭池河渡河,直捣安邦彦老巢。开始的时候,战局对明朝政府军十分有利,在进攻的道路上,几乎没有什么阻力,刘超连战皆捷。张彦方的部将秦民屏也连破了水西的5个大寨。王三善将士被接二连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情绪日益明显,于是,失去了军人应有的警惕性。连连战败的安邦彦不但没有气馁,反而更加重视在失败中壮大队伍,鼓舞士气。因此用计引诱明朝政府军深入,以拉长明朝政府军的粮草供应线,然后率数万大军突然反击,给明朝政府军以重创。战败了的刘超率部争渡水流湍急的鸭池河时,淹死了数千人,死亡的将官就有36名。安邦彦乘胜追击,攻打驻守鸭池河的张彦方部。在战斗中,张彦方的部将覃弘化首先逃跑,乱了军心,全军溃败。张彦方只得退守,驻军威清卫城。此时,龙里、青岩等地,均被安邦彦占领。
安邦彦以宋万化、吴楚汉(均为土司头目)为左右翼,再次亲自率水西军进攻贵阳。王三善急忙派遣祁继祖夺取了龙里,参将王建中攻克了青岩,紧接着,又在八姑荡打败了吴楚汉,并紧追不舍,直到鸭池河边。这时,急于渡河逃命的吴楚汉军被淹死不计其数。王三善用计活捉了宋万化。安邦彦见势不妙,于是,就退守到鸭池河西岸。苗族土目相继投靠了明军。王三善发给黄旗,命令高挂在沿岸各寨中。安邦彦隔河看见了,不敢进犯,只有在鸭池河、六广河沿岸深挖堑壕,增兵防守。
天启三年(1623年)闰十月,王三善率明朝政府军6万人,渡过了鸭池河,攻打安邦彦的叛军,占领了大定(大方)。由于王三善久住大定,粮饷匮乏,总督杨述中又不支援。形势危急,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王三善被迫退军。安邦彦跟踪追击,明军且战且退。王三善率大军退到内庄(黔西华口山)时,进入了安邦彦军的伏击圈。在激烈的战斗中,王三善被安邦彦杀死。明朝政府立即命令蔡复一为贵州巡抚。不久,蔡复一又代杨述中为总督,命傅宗龙为巡按兼贵州监军。在内庄,安邦彦获胜后,休整了几个月,又率水西大军围攻普定,被蔡复一击败。安邦彦率败军渡过了鸭池河,继续向西溃逃。后来,安邦彦躲在织金的深山密林之中,蔡复一率明军围山搜索,始终都没有发现安邦彦的行踪。考虑到粮饷后援不济问题,明军开始向贵阳方向撤兵。总兵官鲁钦率部在六广渡鸭池河时,安邦彦又率军从后面袭击,明军在鸭池河边又战死了数千人。
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安邦彦又率军渡过鸭池河,进攻威清卫(清镇)。镇守平坝的明朝政府军参将陈富率兵增援,在威清卫城以西的滴澄桥和老王冲与安军激战。安军大败,向西溃逃。陈富率兵追到鸭池河边。同年,明朝廷任命朱燮元代替了蔡复一所担任的总督兼贵州巡抚之职。
当时,水西军队有四十八万人,势力强大,明朝政府军在短时间内很难平定叛乱。于是,贵州巡按傅宗龙向明神宗提出了平定安氏之乱的“以守为屯”的策略。傅宗龙主张先用兵攻占水西安氏在鸭池河以东的水外六目之地,夺取水西军所依托的天堑要塞,再恩威并重,对依附水西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土目实施围剿和安抚,又在鸭池河的各个渡口修筑工事,命令防守鸭池河的士兵练习水战;耕种季节,不断派遣明军渡河进行骚扰,使水西人不敢靠河居住,并在鸭池河沿岸大规模屯田生产,解决军粮难以长途运输的问题,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傅宗龙认为,如果能够实行这一屯田戍守的策略,最多三年时间,水西安邦彦直接威胁明朝政府统治基础的军事叛乱,就可以全面平息。傅宗龙的策略得到了明神宗的允许,在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实施。
明朝政府军屯田戍守,以守为攻的策略,使安邦彦十分恐惧,再加上总督兼贵州巡抚朱燮元已经从成都移兵驻防重庆,安邦彦更加害怕。不过,急于割据称霸的安邦彦乘明军还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率领数万水西军渡过鸭池河,进攻明军。总兵官鲁钦率部竭力抵御,激战了几天,互有伤亡,未分胜负。后来,安邦彦乘夜偷袭明军,没有准备的明军将士无力抵抗,纷纷逃窜。被水西军围困的鲁钦自杀身亡。鸭池河再次失守,明军防线被攻破,安邦彦大军长驱直入,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土目又重新投靠安邦彦,共同进逼贵阳城。贵阳城外30里,不能通行,人心惶惶。危急之中,傅宗龙立即派遣周鸿图、胡从仪攻占沙河坝,全力平定了广顺、定番(惠水)、青岩、白纳(贵阳市骑龙)等地,然后督战,明军部将在赵官屯杀死了安军头领老虫添。明军再一次打退了安邦彦的进攻,解了贵阳之围。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安邦彦派兵分别驻守六广河、鸭池河、三岔河等鸭池河沿岸的三个军事要塞,自己则亲率10万大军进攻永宁(四川叙永)。总督朱燮元派遣总兵官林兆鼎和副将王国祯,从三岔河和六广河两处突破了安邦彦的防守据点。派遣刘养鲲从遵义挥师进攻大定(大方),又令罗乾象以骑兵绕过安邦彦大军的背后进攻。安邦彦自恃勇猛,想先打败永宁兵之后,再回师对付朱燮元的进攻。八月十七日,四川总兵官侯永柱在桃红坝战胜了安邦彦,再率军追击,在红土川,大败安邦彦军。安邦彦被斩,安军死伤数万人。安邦彦死后,叛军四分五裂,一蹶不振。从此,长达八年之久的水西“安氏之乱”被明朝政府军彻底平息。
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迫于朝廷的压力,安位向明朝政府献出了水外六目之地。
平定“安氏之乱”后,朱燮元在《督黔省善后事宜疏》中写道:“沿河要塞,臣筑城三十六所,近控苗蛮,远联滇蜀……贼必不敢猝入为寇”。又说:“大渡要隘,俱筑7新城,列兵据守”。他认为鸭池河是“各酋会聚之大隘”。于是,朱燮元在清镇的镇西卫、甘沟、茶店、簸箕陇等地修筑了三十四座城池,实行了明朝统治者“威清(清镇)、鸭池间,水西贼无复有犷而饮马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