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素有“中国第一镇”的美誉,“虎吞三江千年水,门泊五洋万国船”的虎门相连东江、西江、北江,直航穗、深、港、澳,连通五大洋。在这样一座海纳百川的古城新市里,首届中华龙氏文化研讨暨宗亲联谊代表会在此拉开了帷幕。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10月13日~14日,来自广东、湖南、江西、重庆、四川、广西、湖北、贵州、云南、山东、山西、北京等省区市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358名龙氏宗亲代表齐聚广东虎门龙泉国际大酒店,举行了中华龙氏文化研讨暨宗亲联谊代表会。
筹委会秘书长龙熙辑宣布中华龙氏文化研讨暨宗亲联谊代表会开幕。他说,这次代表会是一次开龙氏历史先河的宗亲盛会,是共商龙氏宗族发展大计的决策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修缮始祖伯高公墓;任务是认清使命,抓住机遇,围绕中心,齐心协力谱写龙氏文化发展新篇章。
“我的姓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是同一个字,而我们中国人又自称为‘龙的传人’,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我们龙姓变成了中国的始祖了。”华夏龙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龙观生笑着说道,“所以,每当有人问我姓什么,我都会很自豪地告诉他‘我姓龙’!”吴川人开朗、坚韧的性格在这个中年汉子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作为龙泉大酒店的董事长,这些年我确实赚了些钱,但做生意我有三个原则:一是热爱祖国,二是拥护共产党,三是回报社会。而选我做华夏龙氏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是近400万龙氏宗亲们对我的信任,使我觉得责任更加重大。我将不辜负众宗亲重托,修好始祖伯高公墓,为子孙后代负责,让大家有时间能到祖先的墓地去看一看。”龙观生深情地说道。在随后的《弘扬祖德,齐心协力,谱写龙氏文化新篇章》主题报告中,龙观生从灿烂的龙氏文化、特殊的历史责任、艰难的组织筹备、美好的龙氏前景四个部分阐述了龙氏的发展历程和修缮伯高公陵墓条件已基本具备。他表示,修缮伯高公陵墓对龙氏宗族的未来、龙氏文化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修缮伯高公陵墓将是一个集祭祖、考史、修谱、研究、信息、联谊、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平台。依托伯高公墓兴建的龙氏会馆,将收集各支系各宗祠的宝贵史料、筹备撰修《龙氏通谱》、开办《中华龙氏》网站、编印《龙氏通讯》、建立龙氏基金、创办宗族实业,构建龙氏宗亲新型和谐关系。
大会围绕主题报告开展,代表们认为主题报告颂扬了历史悠久的龙氏文化,阐述了修缮伯高公陵墓的重大意义,并一致通过了《为修缮始祖伯高公陵墓告龙氏宗亲书》、《修缮伯高公陵墓募捐办法》、《祭祖文》、《会议决议》。
据悉,龙伯高墓为湖南省永州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批准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经湖南省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永州市采取“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方式,在统一规划之下,主要由龙氏后裔集资捐赠,用3年~5年时间,逐步完成墓葬修缮保护和陵园的建设。会议期间,龙氏宗亲踊跃捐款,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始祖的崇敬之情。为确保修缮工作落到实处,会议决定成立以龙庆棠为主任的修缮伯高公陵墓募捐委员会和以龙观生为主任的伯高公陵墓修缮工程委员会。此外,会议还选举产生以龙庆棠、龙佑云、龙杰为顾问,龙观生为会长的华夏龙氏文化研究会和以龙佑云、龙观生、龙伯贤为顾问,龙庆棠为会长的龙氏宗亲联谊代表会理事会。
“能参加我们龙氏首届代表大会我太高兴和荣幸了!也让我更了解了始祖伯高公。”来自湖南绥宁县的龙宪礼激动地说。据他介绍,绥宁的东山祠在当地及周边省市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祠堂内供奉的龙禹官及其家人就是始祖伯高公的后代。每年的清明节,来自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宗亲上千人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带着当地最隆重的祭品聚集于此缅怀先人,并形成了三年一小庆、五年一大庆的习俗。“等伯高公的墓修缮好了,我一定会去拜一拜。”龙宪礼表示。
“历经9年的艰难筹备,中华龙氏文化研讨暨宗亲联谊代表会今天终于在虎门召开,其代表之广,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气氛之盛,责任之重,是近年来姓氏文化活动和宗亲联谊所少有的。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我们龙氏也将用生动而具体的行动体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会闭幕后,新推选成立的龙氏宗亲联谊理事会和华夏龙氏文化研究会按照《龙氏宗亲联谊代表会筹备会议纪要》职能规定努力开展活动。各地应根据华夏龙氏文化研究会,龙氏宗亲联谊会的组织机构建设要求,在当地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建立、健全相应机构,开展以龙氏优良家风为主的创文明活动。使龙氏宗亲成为实践中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带头人,成为爱家、爱乡、爱国、爱民的模范,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龙佑云充分肯定了这次大会所取得的成绩。“在组织这些宗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坚持要以尽社会责任作贡献为前提,坚决反对借此敛财;二是坚持要以传承文明弘扬科学为前提,坚决反对搞封建迷信;三是坚持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坚决反对宗派主义、地方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在闭幕式上他特别强调指出。
据了解,会议期间,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兼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美国、新加坡等龙氏宗亲机构向大会发来贺电。
【记者手记】
中国文化重现实、重今生,因而也就重来龙、重寻根。中华姓氏,源于上古,传续至今,几多变迁,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殊为复杂。此次的中华龙氏文化研讨暨宗亲联谊代表会虽为城隅一角,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信号,这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悠悠古国来说确是令人宽慰的。
沿着悠长神秘的寻根隧道寻望,我们不难发现,姓氏寻根——作为以姓氏为纽带的文化寻源活动,近年来正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地方还把寻根活动当做文化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发利用,从而带动文化研究的繁荣。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缅怀祖德、溯本追源的思潮正在中华大地上慢慢复苏。由于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由此带来姓氏文化研究的繁荣,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其昭示着华夏儿女不忘血统,不忘根本,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记者 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