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龙氏族谱简明世系图(部分)
一、序
我国姓氏出现在氏族社会,当时以男为氏女为姓。姓的定名说法不一。龙氏之源主要有三,一为纳言龙氏,一为豢龙氏,一为御龙氏。但均为黄帝裔孙。而豢龙氏、御龙氏属神话传说。大汉初年(191)武陵龙氏家谱序曰:“溯厥由来,系上帝以龙纪官,以官为氏,龙作纳言,其肇端也。”唐元和五年(810)道州龙氏谱曰:“出自太昊时,以龙纪官为氏,至于虞之纳言,夏之龙圆,有周之龙穆世世相传”。宋元丰(1078)春,永新龙氏初刻谱序中说:“汉太守伯高公,祖藉钜鹿,生于秦,官于楚,家武陵,至二十八世西仲公,唐末仕吉水丞,因乱避居永新。”故我们是纳言这支龙。关于郡称,凡伯高公之裔孙均属武陵郡。
我龙氏自虞舜赐姓为龙,立谱很早。据史料记载:春秋时,龙子撰有家谱达数十世。惜秦火焚书,荡然无存。今天虽然可见部分世系,但实在是不严紧,不足以全信。且春秋各大姓谱,多缺略不全。故炎黄为人文祖先,不必过分执着追求。有根据可考的血缘祖先有两位:一是纳言龙,可称为姓的始祖;一是东汉太守龙述字伯高,可称为血缘始祖。今之《龙氏家谱》始于东汉初年,伯高公在世时,公元80年由二世祖诏明公首立。五世祖宣公增修,得由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作序。以后历代先祖相继续修。今将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广东等地的谱加以整理,取同存异,以达到普及家谱知识、传承龙氏文明的目的。
二、龙氏陕西扶风京兆世系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高祖纳刘敬言:“徙六国后及豪杰,各家居关中。”而吾先祖原藉河北巨鹿县,故尔亦徙关中,定居扶风京兆。数十年后,吾始祖勉公奋而崛起,于西汉始元一年(前81)以名贤,受命出任程邑学长,政声卓著。
朝代:西汉 西汉 西汉 西汉
时间:前130 前92 前52 前1
人名:龙勉——有孚——先仕——伯高(迁武陵)
—有光(失考) —伯湘
龙勉,生于西汉元光(前130),祖籍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始元(前86)任程邑学长。 |
—伯海
—伯澺
龙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于西汉元寿(前1)二月十五日,殁于章和(88)七月十五日,葬零陵北门司马塘。东汉时,初官山都长,建武25(49)年擢零陵太守。 |
三、龙氏武陵世系(前1~857)
朝代: 西汉 东汉 东汉 东汉 东汉东汉 东汉 西晋
时间: 前1 37 68 107 168 214 252 292
世代: 1 2 3 4 5 6 7 8
人名:龙伯高——诏明——瑜——衎——宣——昶—————巍————霁——
—宇(迁滇) —灵(迁浙江)
—籍(迁滇) —望(迁浙江)
—杨(迁浙江)
东晋 东晋 东晋 东晋 东晋 南朝宋 南齐
322 343 373 395 414 432 450
9 10 11 12 13 14 15
——达——————刚——万川——鱼化——临——现舞———睿——
—远(迁河南) —毅(迁四川) —卧(迁寓失考) —献(迁滇)
—遂(迁河南) —秋(迁滇)
南梁 南梁 南梁 南陈 南陈 陈隋唐 唐 唐 唐 唐
469 486 504 522 541 558 626 650 677 70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英——瑞——虞——淮——纪——汉——俨——诠——暹———霓——
龙暹,字冠群,生上元(677),解元,开元(714)任湘之道州学政,始家道州,为道州基祖 |
—殊云(迁河南)
—殊霞(迁河南)
唐 唐 唐
753 782 807
26 27 28
龙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开成(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
——谅———熙———————甲(失考)
—煦(入福建) —戊(失考)
—庚(迁江西永新)
—谕———澄(迁滇)————梦魁(迁上海)
—源(迁浙) —梦华(失考)
—谋———翔——————寅(入山东莱州)
四、龙氏江西永新世系(部分)图
28 29 30 31 32
—庚(迁江西永新)——怀——楚———况———钦(过嗣)
—琮(后裔称为龙氏琮派)
字景荀,龙纪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葬盐堆岭,生5子,皆显贵。 |
—瑊(后裔称为龙氏瑊派)
—瑀(后裔称为龙氏瑀派)
—琳(后裔称为龙氏琳派)
—侃———钦(接嗣,后裔称为龙氏钦派)
(编注:古谱所载细考生辰年份,上下之间有诸多疑点,名、字、号各地谱不完全一致,恐为年代久远,谱文抄传流转所致,在此未能祥录。)。
五、永新龙氏五派分述
(未录)